牵动世界目光的海上明珠
——上海洋山深水港
2013-05-02撰文羽龙
撰文 羽龙
牵动世界目光的海上明珠
——上海洋山深水港
撰文 羽龙
洋山 深水港区位于杭州湾口、长江口外的浙江省嵊泗崎岖列岛,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大小洋山”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喇叭口”:一边是小洋山列岛,一边是大洋山列岛,在其后面是嵊泗群岛和岱山群岛,挡住了海洋上的涌浪,在这个狭长的通道里,水深百年来始终在15米左右。它是中国首个在海岛建设的港口,也是距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
洋山港的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由于海运运量大、运输成本低,目前在国际进行大规模货物运输,其中90%以上的货运量是靠海运来完成的。正因为如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高速发展的中国就十分需要拥有自己的海运枢纽港。
要竞争国际航运枢纽港,首先必须满足许多天然条件的硬指标。进人21世纪,国际航运中的大型船舶发展非常快。从世界上排名前15名的船公司,近20年来下水的船型进行分析后预测,到2010年,每船5600箱以上、吃水14米的船型将达到55%~60%;而2 0 2 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5%~70%。这就意味着,如果港区航道的水深不足15米的话,就无法停靠洲际航线的第五代集装箱船。以航道水深为12.5米的纽约港为例,由于不能满足第五代集装箱船满载进出,其业务纷纷向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分流。也就是说,要适应国际航运市场的激烈竞争,作为枢纽港的港区与航道必须要有超过15米的水深要求。
按照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最有条件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的城市当属上海,而由于长江口航道的水深只能达到12.5米,显然制约了上海港未来的建设与发展。相比起来,近期东北亚地区的一些大港口纷纷策巨资兴建15米以上的深水泊位。如果中国不能尽快拥有位置合理的深水良港,就会彻底错失竞争国际航运枢纽港的机会。洋山深水港区的建设就是在这样一种无比激烈的竞争中拉开帷幕的。
小贴士
枢纽港
枢纽港是可以停泊洲际航线大型船舶的现代化大型港口。从事洲际航运的大型船舶就好像是铁路运输中的特快列车。我们知道,特快列车在运行中全程只有几个大站才停车,而对众多小站都是过站不停的,洲际航运也是这样,从事远洋运输的大型船舶能停靠的港口是不多的。这种枢纽港在世界的一定区域里是具有排他性的,比如在东北亚,大船一般只会选择一个枢纽港,而其他港口就只能成为喂给港或近洋航线停靠地。
要在茫茫大海上建起一座大型深水良港,这是前无古人的大胆设想,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从1995年到2002年,洋山港项目仅仅是工程的前期决策论证工作,就整整进行了7年时间。项目的决策咨询斥资7000万元,参与人数3000多名,其中涉及150多个具体项目。2002年的6月22日,洋山港工程终于在东海大桥打下了第一根桥桩。
小贴士
东海大桥
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全长32.5千米,是现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其中陆上段约3.7千米,芦潮港新大堤至大乌龟岛之间的海上段约25.3千米,大乌龟岛至小洋山岛之间的港桥连接段约3.5千米。大桥按双向六车道加紧急停车带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桥宽31.5米,设计车速80千米每小时,设计荷载按集装箱重车密排进行校验,可抗12级台风、7级烈度地震,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建设者们硬是用非凡的智慧与劳动,使小洋山这座普通的海岛彻底改变了模样。就在世纪之初,小洋山岛上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矮旧的民居,满山的荒草,简陋的道路。居住此地的人们以往靠打渔为生,和外界的联系很不方便,外出只有乘班轮;没有淡水,家家房子顶棚上都要装一个盛雨水的容器,靠明矾沉淀雨水中的杂质后,作为淡水来使用。现在,站在小洋山半山腰的观景平台上俯瞰四周,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房已经拔地而起。东海大桥的开通令小洋山岛的生活与内陆瞬间联通起来,自来水、电力等生活保障顺利引达岛上,随着洋山港工程的成功建设,小洋山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片水域原先是一个巨大的“串沟”,水深流急,流速高达每秒3米。一个砂袋抛下去,很可能还没有落到20多米深的海底,就被水流卷走了。加上洋山港地处外海,无风也有三尺浪,经常有8级大风刮过,浪高可达3米,一般施工船无法作业,常年的有效施工天数只占一年天数的一半。要在这样的水文条件下建成大堤,其难度是“国内之最,国际鲜见”,为了达到围海筑堤,吹填成陆的目的,需要在码头所建位置的陆地边缘先建造一个承台,这个承台实际上是码头的陆地建筑部分与填海建筑部分的接头,其具有连接以防沉降的作用,在排解了一系列问题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建设者终于一起用创造性的“斜顶桩板桩承台结构”,成功地筑起一道密排的桩墙,以此为洋山港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驳岸,填海造陆的工程随即全面展开。
在填海造码头的工程之初,需要先做一条像围堤的结构把填海区域围起来,围好了以后在里面再填土。这种结构平均挡土高度20米,最大的地方达到39米,这个也是相当大的一个结构,在深达二三十米的海底筑堤,海流急、风浪大,建筑材料投人大海瞬间就会被卷走。面对难关,深海建设者创造性地采用深水软体铺排术、袋装砂堤心施工和勾粘块体施工等独特的施工工艺,把那些会被海水卷走的小型建筑材料集合成能抵抗海流的整体,终于使深海筑堤成为可能。
洋山港的建设者们用2500万立方米的海沙,在浩瀚东海中凭空吹填出了1.5平方千米的一大片陆域,这片相当于200个足球场的面积,最终造就了洋山港一期工程的港口用地。要知道,可不是随便什么“砂”都可用来造陆的。码头上将来要建造集装箱堆场,安装大型集装箱桥吊,所以作为这样的场所,就要求它的地基必须能够承重。于是,按照技术要求,填海建造洋山港码头所用的“砂”,粒径必须达到0.075毫米以上,且砂粒含量不低于85%。
在茫茫大海中寻找这样要求的砂源,绝不比在山里找金矿更容易。为寻找砂源,从2001年起,建设者们就投人大量人力物力,以小洋山岛为圆心,在半径50千米的海域内“大海捞砂”。勘察设计部门还专门投资9万美元,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海底勘探设备“参量阵地质浅剖仪”,在海上勘探了一年,终于在离小洋山20多千米外的大海中找到了合适的砂源。
尽管砂源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可是这样“海量”的工程量,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很难保证工程进度的。面对这种情况,承担相关工作的部门迅速做出了投巨资建造和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大海蛟龙”的决定。他们投人1亿美元,在荷兰建造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龙”轮。该轮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运用电脑自动定位,在大海上准确抛砂成陆。另外,投入2亿多元人民币,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改建的“新海鲸”和“新海象”两艘船,舱容量为1.3万立方米。这两艘船每艘每月可完成作业量50万立方米。考虑到洋山港工程砂源埋藏较深且含泥量较大,又耗资1.8亿元购置了斗轮式绞吸挖泥船——“新海豹”轮。“新海龙”、“新海鲸”、“新海象”和“新海豹”,这大海上的“四大蛟龙”,使工程建设队伍的实力大增,洋山港建设工期随即得到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