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忽闻海上有仙山
—— 普陀圣境

2013-05-02撰文

海洋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普陀山梵音观音

撰文 与 墨

忽闻海上有仙山
—— 普陀圣境

撰文 与 墨

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面积近13平方千米,形似苍龙卧海。古语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样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小岛屿,却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

从舟山沈家门码头坐船,渡过莲花洋,大约20多分钟,就能到达普陀山。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经之路。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一登上岛,满目青翠,梵音阵阵,心境顿时就澄明了不少。

举世闻名的南海观音铜像就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此处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气顺脉畅,碧波荡漾。莲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卫;双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频传。通往南海观音像的山路上铺着大块的莲花石砖,取“步步生莲”之意。山路非常平缓,一侧是苍郁的山林,一侧是渺渺大海。走在这样的路上,会情不自禁地收敛杂念,平心静气。游客们都带着虔诚的表情,人虽然多,却非常安静有序。

走着,走着,眼前豁然开朗,天高地广,南海观音就立在海天之间。台座三层,总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莲台2米,台基13米,台基面积为5500平方米。佛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状、慈祥,体现了观世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南海观音”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据当地百姓说,自从观音像落成,舟山一带一直风调雨顺,几次超强台风都擦边而过,未造成重大影响。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每逢这些日子,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松涛和浪涛声交织起伏,有“震旦第一佛国”、“人间第一清净地”之称。

普陀山被誉为“海上仙山”,有许多神秘的地点和传说。最有传奇色彩的,便是“不肯去观音院”。 这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小寺是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位于紫竹林。紫竹林是观音修道的地方,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佛堂中终年香烟缭绕。“不肯去观音院”为普陀山开山供佛之始。

不肯去观音院”的由来

传说在唐代有一个日本临济宗高僧,法号慧锷,慕名从日本前来中土学法。他来到当时著名的佛教胜地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号称智慧第一,与观音菩萨同为佛的弟子,二位菩萨历来关系密切。当时五台山是北方佛教信徒的朝拜中心,山上梵刹林立,五台山清凉世界之名远扬天下,四方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慧锷身披袈裟,背负行装,走进了五台山法华寺的山门。寺中方丈热情接待。慧锷进入大雄宝殿后,一眼看见一尊观音菩萨的庄严宝像,一下子惊呆了。这尊庄严宝像光芒四射,系用白玉精工雕成,菩萨手持净瓶,瓶中插着一朵莲花,坐在莲台宝座之上。再看菩萨容貌,清秀华贵,眉如弯月,眼似双星,璎珞横披,环结宝明,端庄妩媚,慈祥可亲。他在观音法像前足足礼拜瞻仰了一个多时辰,依旧不舍离去,便萌发了把这尊观音请到日本去供奉的想法。第二天,慧锷便专诚叩见了方丈,再三叩请,表示诚意。方丈看那慧锷至诚恳切的态度,确是要在日本广传佛法,觉得一个日本僧人有此宏大愿心,也是难能可贵,在慧锷再三恳求下,答应了他的请求。

慧锷诚诚恳恳地护着观音像,一路行到舟山群岛附近。本以为从此便可一帆风顺将菩萨请回日本,不料接连几天遇上狂风巨浪,把船推到普陀山附近的一处海域,慧锷硬着头皮往前驶,没驶出多远,帆船突然停在海面上,好像生了根一样,再也前进不得。这时海上漂起来一朵朵铁莲,转眼之间,整个普陀山海面全是铁莲花,把帆船团团围在中间。慧锷大惊,静下心来细细一想,莫非观音大士不愿去日本么?他回到船舱里,跪在观音佛像面前祈告说:“如若日本众生无缘见佛,我一定跟从观音菩萨所指方向,另建寺院,供奉我佛。”

刚说完,忽然听到“轰隆”一声,从海底钻出一头铁牛,张开嘴巴,大口大口地吞嚼铁莲,一会工夫,就吞食了一大片。于是海面上现出一条航道,正好能够通过一条帆船。铁牛在前面游,帆船在后面驶,行了不久,突然又“轰隆”一声,铁牛沉入海底,满海的铁莲也无影无踪了。慧锷定神一看,帆船仍然驶进普陀山这个岙口来了。慧锷终于明白这是菩萨的心意,便将菩萨供奉在普陀山上一户百姓家中,后来又修建了一座庵堂专门供奉,这便是“不肯去观音院”,自此,普陀山就成了观音菩萨的道场。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有一个“潮音洞”。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涨潮时倚岩俯视,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若遇大风天气,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

传说唐大中元年,有一印度僧人在洞口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大士现身,并授以七色宝石。自此,潮音古洞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并不断有信徒前来仿效,自残礼佛。现在,洞上还依然留存着明万历年间都督李分、参将陈九思树立的“禁止舍身燃指碑”,可见历代信徒们的笃信和虔诚。 潮音洞旁还有一小洞,名善财龙女洞,相传是观音身边的善财、龙女所居之处。与潮音洞南北相对,还有一个“梵音洞”。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具特色,合称为“两洞潮音”, 是普陀山上最适宜听潮观海的两个地方。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插入普陀洋,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前可望海,后可观洞,相传为观音大士显圣处。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来到观佛阁。洞深幽,在阳光海潮作用下,洞内岩石各显奇形变幻莫测。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屈通大海,海潮人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现身法相。此外,普陀山还有普济、慧济、法雨三大禅寺以及“短姑圣迹”、“观音跳”、“二龟听法石”等名胜,每一个地方都有神奇有趣的故事。在感受了海天佛国的清净神圣、许下心愿之后,回归尘世,还能在渡口码头买一份甘甜鲜美的现烤鱿鱼须。也可以文艺一把,在渡口邮局里给家人好友寄两张明信片,直接将美好的祝福传递给他们。

猜你喜欢

普陀山梵音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罗海涛作品
寒流
景区外文翻译现状实证调查和研究
观音送子图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在台湾新竹的寺院里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自己的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