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透冰雪的美好与芬芳

2013-04-29张达明

女士 2013年5期
关键词:石评梅高君宇邓颖超

张达明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上,有一位被称作“中国青年革命健将”的活动家高君宇。他师从李大钊,是青年团的发起人之一;做过孙中山的秘书,在莫斯科亲耳聆听过列宁的教诲。他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评梅之间圣洁又凄婉的爱情故事,佐证了周恩来那句“革命与爱情没有矛盾”的名言。

1920年初冬的一个夜晚,在一次山西同乡会上,24岁的高君宇和18岁的石评梅初次相识。石评梅是高君宇在山西省立一中时的恩师石铭的女儿,她喜爱雪与梅花,擅写文章与诗,喜弹风琴和跳舞。

共同的追求和兴趣促使二人相互吸引,但他们在婚姻上都有过一段隐痛:高君宇18岁那年,奉父母之命,和邻村比他大两岁的姑娘李寒心入了洞房,当夜大病,两度咯血。包办的婚姻解约不成,他对婚恋抱定了拒绝的心理。后来在北平,他也曾有过女友数人,结果却是一个为他去投了海,另一个也撒手人寰,他因此更不愿言爱。

石评梅也有着难以愈合的创伤:那个欺骗了她纯情初恋的有妇之夫吴念秋,使她悲痛悔恨,始终无法从阴影中解脱。她曾在一首诗中表达了抑郁的心情:

心头的酸泪逆流着,

喉头的荆刺横梗着。

在人前,

都化作了轻浅的微笑。

当高君宇将一片“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的题诗红叶寄给石评梅时,却被未曾放弃独身素志的才女带着无限的伤感退了回来:“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高君宇的内心十分痛苦,给石评梅回信道:“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我愿用一生的爱来修补你的伤!”

石评梅虽被深深感动,内心却难以跨越“冰雪友谊”的藩篱。

高君宇为了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特意从广州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枚连同平定商团叛乱时用过的子弹壳寄给石评梅作为生日留念,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

当石评梅戴上了这枚具有特殊意义的戒指后说:“用象牙的洁白和坚实,来纪念我们自己静寂像枯骨似的生命。”并给高君宇回信表示感激之情。

两人间频繁的鸿雁传书,使石评梅心中的积雪渐渐融化,高君宇已成为她生命中最大的牵挂与依傍。

石評梅枕旁放着高君宇写给她的信件,其中一封信的内容深刻在她心底:“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的,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假使我要为自己打算,我可以去做禄蠢了。容易丢去了的,便是兢兢然恋守着的;愿我们的友谊也和双手一样,可以紧紧握着,也可以轻轻放开。”

只可惜,当高君宇的炽热即将烧化掉石评梅的凄婉素志时,他的生命却也走到了尽头。因过于劳累,高君宇旧病复发卧床不起。

得知消息后,石评梅含泪带着梅花去医院探视心爱的人:“当梅香唤醒你的时候,我曾在你梦境中来过。”高君宇则以微弱伤感的声音吟诵着《茵梦湖》中的名句:“死时候呵!死时候,我只合独葬荒丘!”

1925年3月6日,29岁的高君宇停止了呼吸,葬在北京城南的陶然亭——这是高君宇和石评梅共同喜欢的地方。

过度哀伤的石评梅没能参加高君宇的追悼会,只能写文章寄托哀思:“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脖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而她刻在他墓碑上的挽句,更成了传流至今的爱情名言:“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滚到你坟头,直到不能再来相看的时候。”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逝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她去世后,友人们根据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她葬在高君宇的墓畔。

高君宇逝前曾为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传书,两个月后,邓颖超却参加了“红娘”的追悼会。周恩来和邓颖超对高君宇成全他们夫妇的功德一直念念不忘,对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爱情悲剧也深表惋惜,曾几度到陶然亭凭吊“高石之墓”。1965年,周恩来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好这块墓:“革命与爱情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石评梅高君宇邓颖超
邓颖超:春天过后不是秋
情归陶然亭
一片红叶寄相思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新媒体技术在复原陈列中应用的探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
Construction of Crack Perturbation Model and Forward Semi-analytical Model of Attached Eddy Current Sensor
中共建党初期理论家高君宇的研究综述*
石评梅:道德救赎爱情
古都埋情——石评梅、高君宇遗事
李先念、王震、邓颖超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