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 关注有效 提升境界
2013-04-29杨花婷
杨花婷
新课标的实施对语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新思想,新理念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自愿去做,乐意去做,形成一种想学习、会学习的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教学中不能忽视细节,要从细节抓起,日积月累,由量达到质的飞跃,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预习,从细节做起
(一)老师精心培养语文课代表,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树立榜样。早读时间课代表领着大家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并带领着全班同学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掌握有关文学常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第二周,课代表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小组内小组长根据任务情况责任到人,每个人随时待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二)老师用心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让人人都动起来。课堂上展示的是综合每个小组之后的成果,由做得最好的小组出代表展示。(三)老师细心挖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的成果展示做得好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有了辛勤的劳动就会有收获的喜悦。这一环节需5分钟左右,轮下来,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每次都有精彩之处,每次都掌声不断。
二、活跃课堂,于细节处提高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变动则是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实效性的最佳策略。课堂上的一个个“变动”其实就是一个个教学细节,这些个教学细节让课堂更加的“热闹”。课堂上前几分钟的热身运动让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渐渐地,课堂上更是“热闹”。可是要真“热闹”起来那还真不容易。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老师的位置不容忽视,老师是引导者。可是老师往往把引导过程中的环节大而化之了,没有注意一些细小的问题,并能在细节上推陈出新。而小问题能撞出思想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正确引导应印证古人孔子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高中阶段的学生趋向成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了一个美好的憧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语文课堂是他们实现理想的阵地,再加上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还受到了各种熏陶,在精神上充实起来。有理想的莘莘学子为什么不学呢?老师了解了这些也就能满含希望地对待每个学生,相信他们每个人都能语出惊人。(二)创建民主的对话平台。课堂上鼓励学生说自己经过思考,想说的话。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老师要正确点评,正确引导,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说的有可取之处,能够得到肯定,给学生有想再下次起来说话的想法,老师再加以鼓励,学生更有信心起来谈自己的想法。渐渐地学生习惯了对待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没有任何顾虑的站起来谈自己的看法。(三)老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洞察学生的各种反应,注意调整课堂内容和课堂节奏。
三、课后作业要抓细节,个性化的布置
一节课结束了,但还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学生一节课的激情似乎没有消减,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很感兴趣,他们想把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说出来的观点要展示给老师呢。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他们的作业以不同的鼓励方式,形式各式各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共同的文本,个性化的解读。
细节决定成败,虽说不能给一节课下这样的结论,但是细节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堂,大的框架要粗线条,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过程细节的处理。”课堂上的有些环节虽具体、细小,但是只要老师胸中有大纲,脑中有想法,眼中有学生,处处都能绽放思想智慧的火花。
课堂从细节抓起,效果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新”字在这次课改中独占鳌头,各个地方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必定能创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