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被遗弃思维”原因及对策诉求

2013-04-29顾正理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被遗弃成语理性

顾正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独立思考,学会思考,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这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是要被尊重的、分享的,而不是被遗弃的。学生“被遗弃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思维因遭到忽视或因学习思维的表面形态遭到否定、本质内涵又未曾诉求,使得原本鲜活的、个性化的原生态思维处于被遗忘、被抛弃的状态。这样的思维值得关注与研究,分析导致的原因与探讨相应的对策更是一种理性的、应然的需要。

一、导致学生“被遗弃思维”的原因剖析

学生的学习思维“被遗弃”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据笔者对多节数学公开课的观察,教师、学生都是造成学习思维被遗弃的施行者。作为数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剖析思维“被遗弃”的原因,作出理性的辨识,拨云见日,还学生思维一个圆满共享的和谐境界。

1.客观原因——来自老师的“外扰”

(1)按部就班。很多老师在执教公开课时,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方案,为了不耽搁时间,往往会“按部就班”地将课上完。其间,不知放弃了多少次学生思维的精彩汇报,丢弃了多少场学生的思辨机会,甚至有些探究活动还没完成就收场了。显然,这些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不明智的。

(2)信任不足。在探究或汇报的过程中,有时执教老师对部分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信任不足”,常常不给予解释“错题”的机会,反而多让所谓的优秀生汇报想法,或者美其名曰:“谁来帮帮他。”有时执教者起初能让学生进行尝试,但是等不了多少时间就会草草收兵,“无情地扼杀”了此时学生的“思维”诉求,迫不及待地给予学生提示或者“扶着”学生完成解答任务。

(3)观念陈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些老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课堂评价都显得比较陈旧,在教学中往往在乎学生思维的“结果”,不在乎学生思维的背后;在乎学生统一的解题方法,不在乎方法的多样化;在乎学生怎么做,不在乎学生怎么想。因此,造成很多学生的奇思妙想被“遗弃”,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

2.主观原因——源自学生的“内驱”

(1)人云亦云。有些学生具有从众心理,特别是一些学困生,由于缺乏自信,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随大流——当大部分学生认为正确或错误时,他便会随之附和。即便有时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也“羞于”或“懒于”举手反馈,悄无声息地被自己放弃了。

(2)马首是瞻。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一类学生具有从优心理。当自己的想法不成熟,或者自认为不怎么样,甚至认为自己的想法也有道理时,也往往会以优秀生的思维成果马首是瞻,非常“遗憾”地抛弃自己的原生态思维。

(3)优化淘汰。学生是有差异的,才有异彩纷呈的思维火花。“一个人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如果是一人一种想法,交换一下,必将是多种想法。”当面对多种方法的时候,学生们的思维也会随之从中筛选出所谓的“好”方法,淘汰掉自己原先的“不优思维”。

归根结底,无论是老师的“外扰”,还是学生的“内驱”,数学课堂中之所以产生“被遗弃思维”,显然都是两者因满足于知识、方法的“知其然”,而放弃“所以然”造成的。因此,“所以然”应该是学生“被遗弃思维”的理性诉求。

二、学生“被遗弃思维”的诉求对策

学生“被遗弃思维”的发生既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防微杜渐;既然“所以然”是学生“被遗弃思维”的理性诉求,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探索相应的解决策略。只有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才能突破学生“被遗弃思维”这种教学假象的桎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思维持续、良性地发展。

1.重视结果,也要知道结果之所以然

一些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问题结果正确与否,对于学生怎么想、为什么是这样却并不重视,使得对于很多数学问题学生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后续发展。因此,“所以然”要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百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找成语中的百分数。

生1:“百里挑一”用百分数表示是1%,百发百中用百分数表示是100%。

师: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生2:“十拿九稳”用百分数表示是9%。(立刻招来同学们的反对)

生(齐说):90%。

生2:“平分秋色”用百分数表示是100%。(又立刻招来同学们的反对)

生(齐说):50%。

师:谁还能说出类似的成语?

生3:十全十美!

教学片段里执教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成语,前提条件应该是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我们可以发现,执教者关注的只是结果正确与否,丝毫不关心学生的错误原因;而生2之所以回答错误,完全是因为对成语不理解。因此,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是任由学生们对错误的漠视、否定,也不是对错误“背后思维”的丢弃,而应该让生2先说说十拿九稳、平分秋色的意义——查实“所以然”,纠正错误的思维源头,才能让生2真正深刻地理解与运用。同时,也能给其他学生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实现思维成果的真正共享。因此,面对错误,首先需要的不是对答案的否定,也不是得到他人的帮助,而是让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得以释放,真正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知其所以然。

2.遭遇意外,也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事实上,不少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别是遇到“意外”时,执教老师往往会因顾及时间、教学效果等因素,而顾不上学生的心理需求,武断、盲目地放弃学生思维背后的“所以然”。

【案例2】一位老师执教《小数乘整数》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1(板演):[0. 1 8

5][×] [0. 9 0]

生2:老师,我认为0.18×5=0.90不对!因为0.90太小了吧!

师(吃惊):怎么不对啦?

台下不少学生也附和:对呀!

师(指着题目):18乘5等于90,两位小数正好是0.90呀。

生2在漠然、犹豫中坐下了……

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小数乘法,0.18×5=0.90让生2感到吃惊:因为0.18的5倍怎么还不够1呢?(课后访谈时,生2如是说)可以说生2未作过多的思考,只是凭着以前的经验提出了疑问。执教老师也确实因生2的质疑深感“意外”,不由分说地加以否定,使得生2深处的思维还没有吐露就被迫抛弃了。事实上,生2问题的出现,应该是小学生学习小数乘法初期的一种正常的、思维定势下的“朦胧”状态。理智的做法是不仅要让生2把心中的“所以然”道出,更要通过再次的实例验证,让学生们彻底地消除怀疑,获得真正的理解与收获。因此,面对学生的意外怀疑,老师们不应采取断然的否定态度,使得学生背后的思维没有得到彰显就被遗弃,相反,这样的思维也应得到公平的礼遇与验证。

3.不合常规,也要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思维不少情况是由于不合常规、不合要求而遭到遗弃。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奔放的,加之乐于探究、乐于求异的年龄特征,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循规蹈矩的想法、做法,是不足为奇的。也正是这些“不合常规”,才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不合常规的思维其“所以然”应该得到诉求,不应该被放弃,更应该得到保护,甚至要点亮它,实现共享。

【案例3】一位老师执教《20以内退位减法》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12-9等于多少?

生1:12-9=3。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10-9=1,2+1=3。

师:很好!还可以怎么想?

生2(兴奋):老师,还可以用9-2=7,10-7=3。(不少学生发出了笑声)

师:为什么笑?

生3:老师,他怎么能倒着减呢?

师:对呀,我们一般用被减数去减减数的。

生1的想法守常规,得到了师生的肯定评价;而生2的想法不守常规,得到的就是否定。当笔者与执教老师进行课后交流时,他道出了诸多老师的心声:不想将孩子们正常的解题思路搞混,所以有意识地、含糊其辞地否定了生2的方法。其实,生2的方法应该得到肯定与表扬,逆向思维也应得到尊重,思维深处更值得倾听:我想找到不一样的方法,我认为这样倒着减也是对的(生2)。不合常理的方法往往是学生独特的思维结果,理应得到公平的评价与肯定。可惜的是,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给生2倾诉心声与验证的机会。诚然,这样的探索意识、这样的思维“所以然”是不应该被隐藏、被遗弃的,而应该在小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被培养的,不是被遗弃的。老师们不仅要理性看待学生“被遗弃思维”的特征、造成的原因,更要理性关注学生“被遗弃思维”的诉求策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唯有此,才能让急躁、轻浮、感性的数学课堂更加沉稳、务实和理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之花挣脱假象的瓶颈,竞相开放。?

猜你喜欢

被遗弃成语理性
悲悯
雪花莲
回收再创造
被遗弃的地方
拼成语
猜成语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