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3-04-29陈建峰
陈建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浅谈几点思考。
一、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1.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能力差。
2.大多没有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知识面狭窄。受地域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读得少,见得少,没有养成积累的习惯,眼界十分狭窄,艺术鉴赏能力极度欠缺。
3.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写作能力相对薄弱。最突出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选材不得当,内容空洞,不真实。有些学生有亲身感受,却扣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过于简略,就是废话连篇。
4.人际沟通和社交机会少,口头表达能力差。表达交流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羞怯,胆子小;语言贫乏、粗俗,普遍使用方言沟通,语言表达欠规范。
二、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的原因分析
1.语文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停留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分析为基本活动模式,以课文结论和知识传授为基本内容,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语文教学中偏重抓考分而忽视学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农村中学仍然以分数、升学人数为考核重点。语文教师让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挣扎、苦熬,目的全聚集于考分上。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语文教学中偏重课文内容的教学而忽视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当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仍极为普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堪重负,滋生厌学情绪;而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被拴在作业堆中,无暇延伸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海洋中去自由徜徉,开拓视野,发展个性特长。
三、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与实践
(一)更新语文教学理念,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要研究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与写字、文本阅读、写作技能、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要根据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打造高效课堂。
1.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理解文本、欣赏文本,评价文本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泛读的阅读方法。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从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表达和作文修改等环节进行指导。
2.把握学习规律,注重诵读指导。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归纳诵读的要求:语音、语速、语气、语调等,鼓励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朗读语段,感悟文章。久而久之,学生能摸索到诵读的诀窍,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语文素养”就不再是一个朦胧而遥远的目标了。
3.加强课堂训练,活化语文教学。语文课堂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书写训练、诵读训练、口语交际训练、解读文本训练、作文片断训练等等。教学中,笔者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学生在参与课堂训练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搭建展示个性平台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总之,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理念,根植于课堂,熏陶语感,培养习惯,整合学科综合性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亲近自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