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困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2013-04-29李跃忠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探究性因材施教学困生

李跃忠

阐述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困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的能力。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辅导,并辅之以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

生物教学学困生探究性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育发展到今天,探究性学习已深入每一个角落,作为城乡结合部的面上中学学生,生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总是存在入学成绩较低、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毅力薄弱等不利于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因素。“学困生”,是指感官和能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这种学习困难不是因为感官损伤、智力落后、文化因素、生活压力、缺少机遇,也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身体残疾和经济文化环境的不良而造成的,而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其已知的潜能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影响的结果。“学困生”的存在,是全球范围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我国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特点和个性差异是我国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实施因材施教,必须正确对待“学困生”,并采取恰当的策略与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学困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内因

学困生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自信心,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构成学困生进步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情感、意志和兴趣方面的缺陷,这表现在他们缺乏学习动力,在一切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面前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依赖教师、家长的督促或帮助,极少能主动完成,同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其进取心往往被积习的包围和干扰所泯灭。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学习活动的进行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探究性学习常见的不合理现象

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老师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实际上,在新课改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间的两极分化反而越来越严重。“精英课堂”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生物课堂的个性化行为和理解多元化后,一些老师片面理解这一内涵,忽略甚至放弃老师的主导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把教学目标抛给学生,而忘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应承担的相应角色,形成了已引起专家注意的“精英课堂”所产生的新课堂不公平现象。其实,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如果把课堂的教学内容都交给学生去探究完成,其结果往往是一些基础好、成绩好、胆子大的学生频频发言,而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或因自卑或因没跟上课堂节奏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课堂收获,久而久之,他们的信心和热情就会枯萎、凋零。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式的“精英课堂”,在不同学校不同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已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并且以新课改“自主”“个性化”等理念的掩盖而具有隐蔽性。这种所谓的“拔尖课堂”,怎么能提高整体教学效率?把课堂上少数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当作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环节,教学怎么能够取得实效呢?探究性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可以表达为教师教学生教学内容,学生在课程的行为系统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与传统的课程行为系统结构相比,探究性学习课程行为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教学内容影响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做到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相结合。

多元智能观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差异调整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运用不同的资源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

三、学困生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教学策略

1.适当指导,强化过程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更广阔,但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是学习的组织者,因此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教师的指导宜少而精,过多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制约学生的手脚。科学方法训练是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能使各项基本技能系统化、整体化,并达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全班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学习过程,并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对于学困生,探究性学习必须适当指导,强调过程训练,学困生往往因为不重视课堂的参与探究,才会导致一直落后。

(1)单独辅导

造成学生学习障碍的原因,多数是非智力因素中的动力因素不足所造成的。个别辅导能让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鼓励,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机会,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给他们一些自学的方法。如事先让学困生阅读教学内容,认真地预习,准确把握知识点,对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要求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要标出特定符号,准备和同学、老师探究或作为听讲的重点。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适当的机会单独辅导学困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探究学习的动力。

(2)因材施教,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探究性学习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在合作讨论和进一步探索时比较消极,往往不能顺利完成任务。那么,学困生是否不适合探究性学习呢?其实对于探究性学习也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教学中既要考虑到课本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可接受性。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采用低起点、小步子、慢速度的方式,对于学习上的点滴进行关注和鼓励,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生物学科有既熟悉又奇怪的趣味实验,有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各种形状的仪器以及一些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生物知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当然,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去灵活地运用,要分析学困生缺乏学习动机的成因,努力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增强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难度与学困生相适宜,有阶梯式的自学题目。通过设计难度与学困生相适宜的自学题目,有利于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老师引导、督促与激励下,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并逐步培养起来的。经过多次训练后,学困生发现自己也是可以学会的,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找到了自信,会主动自觉地完成探究任务,这时可把探究任务布置在家完成,为以后进行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查阅资料,开展课后小实验等准备了条件。

2.创设情境,激发学困生的探究兴趣

根据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困生力能所及的与课堂教学知识紧密相关的探索情境,让他们亲自参与设计、探索,使书本中的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创新,在应用中去发现问题,去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渐渐地学生的思维随之活跃起来,思路也开阔了,信心也足了,探究的欲望更强。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应尽可能补充实验和问题探究,尤其是要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越是好学生越喜欢问问题,而学困生反而不会问,他们不是没问题,而是不敢问,一怕自己提的问题“低级”,二怕自己说错被同学讥笑。为此,笔者经常在学生课后组织分组比赛,对提问题最多、问题质量高、有创新的给予奖励,对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肤浅的或不着边际的问题,适当加以解释、引导,鼓励学困生大胆提问,不怕出错,从不讽刺挖苦,对于他们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他们提出的问题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不断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想象力,哪怕提出各种异想天开的问题,以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待学困生要留给它们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仔细观察和思考并发现问题,让他们尽力完成探究任务,以培养学困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困生自信心

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挂牌、叶脉书签制作、植物喷画、插花艺术、志愿者活动、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为全体学生张扬个性搭建了舞台,更为学困生发挥特长开拓了空间,为学困生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加强了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进而逐渐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有意识地改变自我。学困生积极地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张扬特长,展现自我,多方面体验出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有利于消除自身心理困惑、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可以熏陶、激励学生,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心理素质,而且对他们今后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4.热爱学生,善于开发学生潜能

热爱学生,不歧视每一位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和精髓。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如此[4]。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日常生活中应经常关心、爱护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待人,既是他们的“长者”,又是“挚友”。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优势,培养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走上成才之路。为了提高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学校应坚持“以生定教,以情施教,以德辅教,以研促教”的教学原则,使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关注学困生。在学困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它们由于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社会的观察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方向、水平一定会不同,教师要满腔热心的帮助他们,用尊重和信任拆除了学困生心理上的障碍物,用信任和尊重唤起了他们自信心的复苏,唤起他们潜在的智能和向上的动力,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前进,不能以学习成绩为理由,剥夺他们的探究权利,只能以更大的辅助,促使他们在探究其所关心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学习能力。学困生一旦有了这些能力,就等于降低了门槛的高度,就有越来越多的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采用探究性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会自然而然地领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科学方法,并自觉地应用到实践中,使我们的教育达到“行虽微,而旨甚远”的目的。

四、结语

探究性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在不同学段,不同水平的对象应有不同探究内容或策略。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通过主动观察、比较、思考和总结,更好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并逐步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经验,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困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努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辅导,并辅之以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打开他们的心扉,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祝秀芹.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16):64.

[2]齐玉玲.因材施教,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3):69-70.

[3]邱海燕.有效激发学困生学习积极性[J].教育科研论坛,2008,(6):83.

[4]韩长清.选准突破点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大同机车中学转化学困生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7-29.

猜你喜欢

探究性因材施教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