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2013-04-29高远辉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年5期
关键词:环境问题协调发展生态环境

高远辉

摘要:文章针对城乡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水平的差异,提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用地结构、基础设施、居民生态意识等方面,引起水资源缺乏、空气污染加重等环境问题。必须培育和提高居民生态环境意识,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处理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7-

1 概述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IHDP)共同的核心内容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作为当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受到高度重视。有关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热点地区,如苏锡常地区、北上广地区等以及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黄土丘陵区、西北干旱区等。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一方面使得农业用地急剧减少、工业用地向郊区聚集,用地结构出现调整、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商业用地、交通用地和绿地面积同步增加;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城市热岛效应等,这些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理应正确地掌握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实际行动,处理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努力达到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将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解决环境问题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的文献资料和实践现状的梳理,发现土地利用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

2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交通用地等所占比例不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不同,需要区别对待城乡生态环境问题。

2.1 农业用地结构单一,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

我国大多数地区农产品结构单一,粮食生产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以小麦玉米为主。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用地面积相对较少,林副渔三产业的农业产值较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种植中家庭经营占主导,耕地规模化利用的比例过低;先进科学种植技术的匮乏导致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生产效益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抗风险能力差。农业发展模式的单一化造成用地结构单一,无法带来规模效应。

2.2 农民重用地、轻养地,耕地总体质量不断下降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民摒弃传统的种植技术,农田所需肥料由化肥所代替。加上农药施用量的超标,造成土壤成分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比如土地有机质含量不高、肥力下降;中低产田较多、高产田少等。农民受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所限,土地保护意识不强,在使用过程中重用地,忽视对土地的培肥提质,使得耕地质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形、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土地质量令人担忧。

2.3 农村居民点规划不合理,用地效率不高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规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小于150m2”,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点人均面积基本上符合这一标准,但是村落建设以分散式为主,集中建设占少数;农村房屋以平房居多,庭院较大,房前屋后有一些抛荒的土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低下,新农村建设需要重新规划。

2.4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质量令人堪忧

相比城市,农村的空气质量较高,然而受到经济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的制约,多数地区的农村环境状况令人堪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方面的设施简陋,生存环境差。大部分房屋都是由当地农民自行修建,结构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些年代已久、年年失修的危房。居民点道路、水利、排污等基础设施缺乏,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乱排乱倒,畜禽养殖户不顾他人利益,简单排污、方便化处理,不仅占用了土地面积,更危害了土地的肥力,影响了农村长远发展。有些村庄目前还存在露天粪坑,严重影响农村景观,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接踵而至。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村内房屋闲置、杂草丛生,耕地无人经营管理,造成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低下。

2.5 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呈水质性紧缺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与水资源挂钩,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持续下降,水体受污染程度较高。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乱排,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危害水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过高,规模化养殖污水达标率低等加剧了水资源水质性紧缺的程度。部分农村居民任意地改厕建厕,造成内外部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即使是在一些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村民的饮水安全系数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

2.6 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时有发生

在山区地带,山地多,降雨量丰富,每年雨季时暴雨和强降水对土地造成威胁,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且伴随着山洪、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较低。平原、丘陵地带也同样需要保证植被覆盖率,不能随意占用林地,无规则地将低坡园林地开发为耕地,森林覆盖率关系到水土流失发生率,关系到土地可利用面积,无故占用林地、砍伐树木的行为要受到严惩。

2.7 城市经济效益占主导,环境问题增多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带来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城市人口持续增加,环境承载力负担加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使得私家车数量飙升,机动车尾气超标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工业粉尘、建筑建筑扬尘等可吸入颗粒物增多,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许多城市居民为了避免工业中心、商业中心的环境威胁,开始向城郊地带迁移,导致城郊地带的环境压力增大,房地产开发商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将原本用于绿地建设的面积也改成住房用地,大大加剧环境恶化的程度。

3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力量的共同作用,需要全社会的监督管理,人们自觉遵守土地利用规范,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逐步、分阶段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培育和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缺乏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治污的关键在于人,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支配作用,影响土地功能效用最大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质量,要从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着手。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宣传向城乡居民普及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使每个公民能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遵守生态规律,增强公民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认识,促进公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停滞不前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自觉养成生态保护行为,将生态文明意识寓于日常生活之中,避免一些可以预期的土地利用不当的活动。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由上述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看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需要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安排好资源利用与地域组织,不能以牺牲其他部门的经济利益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土地规划部门尽量做到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整体功能原则和生态价值原则。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存在明显差异,不能照搬照套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不同基础状况进行土地分区和用途管制,健全完善土地利用规范管理条例。要将某一区域视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尊重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生态伦理,寻求代内、代际以及物种之间的公平。根据生态环境状况,适时调整各项用地面积比例和空间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生态产业,保证经济效益不能脱离生态效益的轨道。

3.3 加强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的管理水平

土地利用的长效发展离不开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用完善的科学的土地利用评估体系,用适当的市场价格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制定与农地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措施,实现城乡土地的统一合理化,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尤其是要加强对土地管理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严惩那些不顾生态效应只为个人利益的违法用地现象,对土地实行动态管理。

总的来说,按照不同地域的土地承载能力、自然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选择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注重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潘耀忠,陈晋,等.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293-299.

[2] 张健,陈凤,濮励杰,等.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5):99-104.

(责任编辑:叶小坚)

猜你喜欢

环境问题协调发展生态环境
从经典话语看水污染问题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火力发电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成效研究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肇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