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2013-04-29刘海纯
刘海纯
摘 要:新课改提出后,化学教师必须改变原先落后呆板的教学方式,转变旧观念,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理、原则、规律来,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聪明才智。
关键词:化学教学;新课改;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39-1
我们的教学究竟是把现成的结论通过讲解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记取,还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理、原则、规律来,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聪明才智呢?本文就从自己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和想法。
一、转变观念
教师在以往讲授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先给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等等,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规程进行实验,可谓目标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结果却是课堂中师生交流严重受阻,课堂气氛沉闷死寂,就连几个平时喜欢化学课的学生也极少投入课堂讨论,只是机械地记录教师提供的笔记。也许通过课堂的讲授,原来计划的教学目标是基本达到了,但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自主学习的态度却丧失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发现了一个严重的不足:没能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落实。确实,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的情感置于教学设计之外,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将变成一言堂,教师也将沦为传声筒。而新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由学生自己去阅读实验规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转移溶液时用玻璃棒移液体,学生常出现液体溅洒出容量瓶的现象,而且也比较难操作,在做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怎样才能既完成实验目的、又操作简便的方法。问题产生了,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我就可以因势利导,先不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问他们自己是否有什么改进措施。那么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能不能用漏斗代替玻璃棒移液?而且说出了用漏斗的好处就是移液快且液体不容易溅洒,但他肯定没有注意到用漏斗不利的一面,就可以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这里可以提供相关的仪器,让他们自己去验证)。而且随着验证的深入,他们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对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必将会不断诞生精彩的观念,犹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正如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竞争等外来目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布鲁纳在这里实质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究竟是把现成的结论通过讲解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记取呢?还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理、原则、规律来,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聪明才智呢?这是值得深思的。显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的本意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把当天要上的课先预习,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效果好;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传统教学的习惯是:一个新授课,要一层一层地去剖析知识,直到最后水到渠成,自然地揭示出主题,达到目标。这以前被认为是很成功的课。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股脑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乱。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观念去看它。学生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转变角色
师道的尊严,呆板的模式,严厉的教诲、频繁的考试,使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李白斗酒诗百篇,牛顿树下小憩受感悟。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有思维的灵奇。知识当然需要记忆,可活生生的人更需要发展。我们到底是在教人,还是在教知识?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上,大多教师都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上,教师是否能很快转变,学生的需要是否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这可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应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
教师有时候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也不可能完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那么,这个时候,请把机会交给学生。这种方法是再好不过了。教师只要掌握了规律性的、本质的为人师的责任和道理,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就不怕课堂上学生的出现的各种情况。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是教师可以达到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很显然,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就成为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必备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什么都懂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都将教师从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