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从企业内部“刺激创新”
2013-04-29张亚勤杨光李靖
张亚勤 杨光 李靖
这是一个产品快速更迭、企业处在种种不确定情况下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企业该怎样刺激自己的创新性?
提升“清零”能力
首先,企业要让各种不同的创新保持平衡——有些创新是渐进式的,有些创新是颠覆式的,还有些创新处于两者之间,企业内部要让这三类创新保持一个很好的平衡和匹配。
其次,一个成功的企业或者企业家,必须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尤其认识到:过去的成功可能会成为未来创新的包袱。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有勇气去否定自己,有勇气去拥抱颠覆式创新——拥抱那些可能是自己与自己竞争,自己把自己的一些业务蚕食掉的创新。
再有,要保持创新性,企业还要不断引入新人。如同马云说,年轻人谈的创新他已经听不懂了。这个时候,企业一定要有新鲜血液,勇于让“草根”和“小孩”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听他们的话”。
最近,微软CEO鲍尔默提出一道“思考题”:微软有很多资源,很多成功者,大家想想,如果我们今天重新开始,我们应该做什么?
主动清零,会带来全新的视角。
创新者的窘境
我很喜欢《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书中讲到一种现象:有些成功的企业,有着很好的战略,很好的员工,很好的商业模式,很好的客户回馈,以及很好的市场占有率,人们也一直做着“正确的事情”。但最后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不存在了!它什么都没有做错,但公司就是在一股暗流里忽然从市场上消失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公司正在服务的往往是“今天的客户”,所做的改良乃至创新,都是为“今天的客户”服务的。但是公司没有关注到那些“看不见的客户”,这些客户的需求可能很低端,让企业赚不到钱,企业去听取“今天客户”的意见时,他们也会认为那些服务不重要。
但就是这些“看不见的客户”,忽然有一天把企业从市场上“冲掉”了。
服务好“今天的客户”,一般需要的是渐进式创新。而“今天的客户”往往看不到那些颠覆式创新。颠覆式创新属于新兴市场。但有一天你会发现,以前不赚钱的服务,今天能赚钱了,甚至以前客户明确表示对某项服务没有需求的,在今天也对其趋之若鹜了。这带来的就是“创新者的窘境”。
跳过大企业陷阱
大企业为什么会因为那些“看不见的客户”掉进大企业陷阱?归根结底是因为过去的创新,影响到了未来的创新。而怎样避免这种大企业陷阱?企业必须要有单独的团队,去做与现在所做没有关系的事情。这种单独的团队,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奖罚制度,不同的思维方式,还有不同的商业模式。
微软目前获得成功的Xbox产品,就是这样研发出来的。10年前,比尔·盖茨看到这个创新后,组织了一个没有和微软在一起,也没有用微软现有体制管理,甚至没有采用微软名称的团队。但10年后,Xbox成为微软在市场上成功推出的颠覆式创新产品,在全球已经迅速拥有了4600万用户!
跨越中层障碍
影响企业创新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层障碍”。
企业成功之后往往会有些傲气,这种傲气对中层人员影响特别大,我常把这说成是“中层障碍”。往往在一线的工程师和销售人员看到了市场变化,他们愿意创新,愿意改变,但中层还在原来的成功基础上拿着很高的工资,过着很舒服的日子,谈论着过去的成功。要知道,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往往是让人不舒服的。
一个公司越成功,出现中层障碍的可能性越大,有的时候是需要换一批中层才能保持企业创新性的!
挑战组织结构惯性
影响企业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组织结构的惯性。在IT产业里,能把这个事情看得更清楚:过去IT企业往往分为事业部门、产品部门等,这对应着企业某一个时段的产品线,但是当产业发生变化的时候,则必需把这种组织结构“打乱”才能适应。
可是组织结构的惯性,使各部门的人做事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系统,部门相互之间也很少沟通。
企业本来应该及早对这种组织结构的惯性进行调整,打乱部门设置。但很多时候,这些部门的业务每年还能增长,看起来盈利状况还不错,这往往让人舍不得将其打乱。
但必须忠告的是,如果你这个时候不打乱它们,每个部门都逐渐占地为王。等到因为市场压力想把各个部门横向打通的时候,就已经很困难了。
让每个经理人,都成为企业家!
最后要谈的是领导人对创新的影响。与创新有关的活动里,个人的分量很重,尤其是高科技企业。领导人找错了,公司有再好的基础也不行。这相当于航海找错了船长。
而优秀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都是有企业家精神的,好的企业里,应该有很多“企业家”在里面。如果到美国大企业去看,会发现没有老板或者打工者之分。当企业做大之后,就应成为公众公司。如同微软,即使比尔·盖茨也只有7%的股份,公司里每个人都有股票,只是根据贡献不同,持有的多少有差别而已。
如果企业缺少了一批把公司的事情当成自己事业来做的人,那就会出现问题。好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应该没有“这是谁的公司”之说了,最后大家都应该是企业家。这样才能从领导者层面,长期保持企业的创新性。
责任编辑:焦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