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智慧
2013-04-29彭凯平
彭凯平
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实践智慧”,就是我们常讲的知行合一。在西方社会,实践与智慧是相矛盾的两个概念,只知道干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理论指导的,是蛮干、愚蠢的。但中国的古人很早就提出知行合一了。直到近代,我们反而将其分开了,认为“要干,不要想;要做,不要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行甚于言”都是绝对主义观点,传统智慧从来都强调要言行并重。“言和行的冲突”和“干和说的冲突”都是我们的误解。只因为我们的思想大概在100年前出现了巨大的失落,西化得太厉害,反而遗失了传统智慧。而本书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大师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重新用科学的方式诠释中国知行合一的理念,是每个中国人都会产生共鸣的理念。
人情的作用
目前在中国,提到“人情”便会让人想到不讲规则、不讲原则、不讲理智、不讲法制。而一提到法制则认为,与人情无关,似乎是非人性的,这就是学习西方理论之后产生的巨大悖离和谬误。法的根本在于保护人性善的层面,法律的基础一定是人情和人性的。实际上,情、道德、感召、心理的作用,很多时候比物质、法律以及权力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强得多。
所以,我们真的要相信人积极的天性,这种天性如果发挥得好,可以做很多好的事情。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社会可以弘扬的精神,因为我们从来不是唯法而是唯人,人是有感情、欲望和道德的,“以人为本”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在知行合一这点上会比别人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它既有法律,也有人情;既有知识,也有智慧;它既有规则,也有宽容。这样的中国文化才是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化。读《遗失的智慧》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还要感受思想的魅力和快乐,欣赏西方科学证据,同时也要从中领悟到与东方文化的关联。
经验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找回遗失的智慧呢?施瓦茨在书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善意、解读世界的能力、经验。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经验,其实这三点与中国传统理念中关于智慧的认识不谋而合。
经验,有直接尝试的,也有学习到的,而人类最伟大的能力就是间接学习的能力,很多事情并不需要你亲自去尝试,因为费时间、耗精力,还很危险。人类通过学习得到的启示和经验,比直接尝试得到的经验更加宏广、伟大、深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寻回传统价值的同时,仍然需要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遗失的智慧》巴里·施瓦茨 肯尼思·夏普 浙江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邓纯雅
《死生——日本的迷惘与绝望》
大前研一
中信出版社
大前研一是日本少有的有良知的战略派管理学家,真正关心和维护日本国家利益,这样的学者在当今日本并不多见。本书直观而清晰地揭示了当今日本的混乱迷失及其原因,以及包括大国、新兴国家动向在内的世界大势,并提出了应该采取的对策。为中国读者观察“日本向何处去”打开了一扇窗户。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尼古拉斯·韦普肖特
机械工业出版社
尼古拉斯·韦普肖特引人入胜地还原了20世纪凯恩斯与哈耶克间的大战,让读者更容易通过它理解21世纪的经济危机。政府是否应当干预市场,凯、哈两人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之上研究商业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到乔治·W·布什等数代政治家,在两位学者的想法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这场争辩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和生计。
《自我营销七堂课》
黄 欢
中国商业出版社
本书是自我营销达人黄欢的首部作品。黄欢曾在广告圈、公关圈有出色战绩,被誉为提案杀手和职谋女王,同时也是电视圈的话题女王。在这本书里,黄欢通过七堂课的形式结合他人案例和她的自我营销案例讲述了自我营销的理论及方法,幽默风趣之外更是少见的职场成功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