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一步增强湖北省粮食生产能力
2013-04-29张似松,程建平,汤颢军,张建设,柴婷婷,曹凑贵
张似松,程建平,汤颢军,张建设,柴婷婷,曹凑贵
摘要:从国家粮食产业发展趋势和湖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出发,分析了湖北省粮食产量位次后移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湖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必须依靠科技、坚持“扩面攻单”两手抓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粮食;生产能力;建议;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5-1196-03
Further Enhancing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Grain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bei
ZHANG Si-song1,CHENG Jian-ping2,TANG Hao-jun1,ZHANG Jian-she1,CHAI Ting-ting1,CAO Cou-gui3
(1.Hubei Central Station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Wuhan 430070, China;
2.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3.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factors of ranking status in Hubei rice industry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ing trend of rice industry and the status of Hubei province in the whole countr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isting on extending the planting-areas and attacking single production for further improving Hubei rice production capacity we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recommendation on development; Hubei province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省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重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战略位置是湖北省历来倍受国家领导关注的重要原因[1]。2012年国家有关领导又对湖北省的粮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增10亿~15亿kg,也就是说总产量要突破250亿kg。可见,进一步提升湖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任务艰巨。
1 湖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及其分析
湖北省粮食生产1997年跨上历史台阶,总产量达到263.4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33%,居全国第九位。其中水稻总产量达到181.85亿kg,占全国的9.06%,上升到全国第三位;小麦总产量44.65亿kg,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3.62%,上升到全国第八位;玉米总产量16.05亿kg,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4%,所居位次由第17位下降为第19位。其后,因种种原因导致粮食总产量有所下滑,尽管其后有所恢复,但在全国的位置仍在后移。2011年全国有16个省市的粮食总产创造了历史新高,而湖北省粮食总产量为238.5亿kg,比历史最高年少24.9亿kg;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4.18%,下降了1.15个百分点,所居全国位次下降为第十位。其中水稻总产量161.7亿kg,占全国的8.04%,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所居位次下降为全国第五位;小麦总产量34.48亿kg,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93%,所居位次下降为全国第九位;玉米总产量27.6亿kg,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43%,所居位次由第19位上升为第15位。
分析湖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的位次后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种植面积减少是根本所在。与1997年相比,1998-2011年的14年里,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494万hm2下降到412万hm2,减少82万hm2,降幅16.6%。即使按1997年的粮食平均单产2 666.25 kg/hm2估算,因面积减少就少产粮食43.85亿kg。就三大粮食作物而言,除玉米面积有所增加,水稻、小麦均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水稻由247万hm2下降到204万hm2,减少43万hm2,降幅17.4%;小麦由128万hm2下降到101万hm2,减少27万hm2,降幅21.1%;玉米由40万hm2增加到55万hm2,增加15万hm2,增幅37.5%。
其次,单产徘徊不前。2011年粮食平均单产达到了5 794.5 kg/hm2,仅就数字而言比1997年增加了462.0 kg/hm2。但仔细分析各个作物的年度单产变化,除玉米单产呈稳步上升态势外,早、中、晚稻和小麦单产均处于徘徊不前状态。2000年玉米单产跃上4 500 kg/hm2台阶后,一直稳定在4 800 kg/hm2左右,2011年达5 025.0 kg/hm2,比1997年提高1 012.5 kg/hm2。小麦单产14年来一直未突破1997年的水平,即使年成较好的2011年,其单产仍比1997年的3 500 kg/hm2低97.5 kg/hm2。早稻单产1997年突破6 000 kg/hm2后,其后的14年间仅有4年单产达到5 700 kg/hm2以上,其他年份均在此水平以下。晚稻单产1997年创下6 483.0 kg/hm2记录后,14年里虽有9年过6 000 kg/hm2,但都未达到历史记录。中稻单产虽然2011年跃上9 000 kg/hm2的新台阶,创下9 127.5 kg/hm2的记录,也仅比1997年8 982.0 kg/hm2提高145.5 kg/hm2,而其他13年则分别比1997年低75~750 kg/hm2。虽然受政策和其他因素干扰,统计单产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实际单产变化,但所显示的趋势对分析湖北省粮食增产潜力应该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进一步提高湖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必须依靠科技,坚持“扩面攻单”两手抓。
2 对增强湖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有关建议
2.1 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扩大面积
在耕地刚性减少趋势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扩面”的主攻点应放在提高复种指数上。结合湖北省的实际,突出抓好“三个开发”。
一是开发利用好再生稻。在耕地面积刚性减少的情况下,科学利用水稻的头季腋芽再生技术发展再生稻生产,是更好利用秋季的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重要途径。而且,再生稻米品质好,消费市场前景好,价格高,有利于农民增收。20世纪80-90年代湖北适合再生稻生产的面积在27万~33万hm2。21世纪初以来,随着双季稻的早稻面积的调减,其中调减的33万hm2早稻有27万hm2左右改种为中稻。因此,目前全省适合再生稻的面积在53万~60万hm2,如果措施得力,发展40万hm2再生稻是完全可能的。按湖北省再生稻的现有生产水平3 000 kg/hm2匡算,就相当于恢复20万hm2早稻,可增产稻谷6亿kg以上,对提升湖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力巨大。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今天发展再生稻,重点要解决好中稻头季的机收,以及减少机收碾压稻茬影响再生芽发生、影响再生稻产量的问题。其次要筛选好再生能力高的水稻品种,研究并解决好机收再生稻高产关键技术,形成相应的配套技术规范。
二是开发利用好“冬闲田”。“冬闲田”的利用不仅要选择好相适应的冬季农作物,而且要与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解决好省工、便于机械化生产问题。油菜是湖北省重要的冬季农作物,但机械化播种和收获问题尚未解决,用工过多、效益不高制约了油菜的发展。从便于机械化生产又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角度来看,大麦应是“冬闲田”较佳作物类型[2],发展“大麦-中稻”、“大麦-早稻-晚稻”、“大麦/棉花”等间套模式,应是开发利用“冬闲田”的较好方式。
大麦是典型的“三元”作物,其营养价值丰富、用途广泛,可用做饲料、粮食、啤酒工业原料以及医药保健品原料[2]。在谷物中,大麦是惟一的蜡质型类脂高于玉米和水稻的谷物,其中的非皂化成分被认为具有增进身体健康和抗衰老、抗不育的作用;大麦脂肪中含有的具有抑制胆固醇作用的γ-亚麻酸占全部脂肪酸的15%;大麦的可溶性纤维和β-葡聚糖含量高于小麦,可用于加工保健食品;大麦蛋白质含量高于玉米、水稻,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高于玉米;被认为是胰岛素激活剂的烟酸含量,大麦比玉米高2倍。大麦饲料报酬率高于小麦和大米、大麦子粒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和可消化纤维均高于玉米,是优质的饲用粮食[3]。
大麦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广、耐瘠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特别对于湖北这种南北过渡地区来讲,大麦生育期短,所形成的季节差既能避开困扰小麦生产的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等病害威胁,又可减轻生育期内常遇到的阴雨和高温热害影响,容易实现高产稳产,1995-2010年大麦区域试验产量均比同期小麦区域试验产量高出10%以上。大麦的播种期跨度大,可与中稻和晚稻接茬,后茬可以与中稻、早稻接茬,既可缓解季节矛盾,又可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同时,大麦更适宜机播机收,发展机械化生产。如果通过开发冬闲田和开发棉花、玉米预留行新增20.0万~26.7万hm2的大麦,每年可新增饲料粮10亿kg左右,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湖北省粮食产能,而且可缓解湖北省饲用粮供需矛盾。
三是开发“粮经”增粮高效新模式。湖北省粮食生产发展既要考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必须兼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必须考虑“双赢”,在“粮经”互补的增粮高效新模式上着力。水产养殖是湖北省的重大产业,对湖北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湖北水产养殖面积中池塘、稻田养殖的面积约46万hm2,其中稻田养殖16万hm2以上,开发虾稻连作、鱼塘种稻等具有广阔前景。目前浙江大学已选育出了适合鱼塘种植的深水稻品种并在浙江等省试种成功,湖北省也已引进试验。水产与水稻的结合不仅有利增粮,也会让水产受益。一些喜阴水产品种如蟹、甲鱼等,通过鱼塘种植水稻可延缓性成熟,提高养殖产量。其次,在种植业内部发展“粮经”互补的增粮高效模式如棉田间套玉米、夏玉米间套大豆(甘薯)以及幼果(茶)园套种粮食等也还有潜力可挖。
2.2 通过抓好“四调”攻单产
分析湖北省14年来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扩面积增总产的效果更好,但攻单产的潜力也不可忽视。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攻单产应重点抓好“四调”。
一是调整水稻品类结构。湖北大面积的中籼稻一般在9月中下旬就成熟收获,而冬小麦(大麦)要到10月下旬至11月初才能播种,中稻腾茬后至大面积开始秋播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温光资源未能有效利用。通过调整水稻品类结构,发展耐寒性较强的粳稻,其收获期可推迟到10月中下旬,使水稻收割与冬小麦(大麦)适期播种顺利衔接,可以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温光资源,每公顷提高水稻产量450~750 kg,扩大33万hm2粳稻就可增加粮食1.5亿~2.5亿kg。而且粳稻品质好、价格高,即使产量相同情况下,每公顷粳稻可为农民增收3 000元左右[4]。
二是调整旱粮作物种类结构。目前,高粱、绿豆(红小豆)等旱杂粮单产不到2 250 kg/hm2,其面积接近2.7万hm2,加上低效的经济作物、季节性河滩(江滩)地,总面积在6.7万hm2左右。通过调整旱粮作物种类发展高产的玉米,每公顷可增产1 500 kg以上,可增加粮食总产0.5亿~1.0亿kg。
三是调优水稻基础群体。湖北省常年水稻面积占粮食面积的50%左右,总产占粮食的70%左右。1997-2011年湖北省水稻单产徘徊不前,突出的问题是基础群体太小,有效穗偏少。以中稻为例,每增加1万穗可提高单产35~40 kg/hm2。湖北省中稻常年平均每公顷栽插只有19.5万穴,有效穗仅210万~225万。按高产要求,湖北省中稻公顷有效穗应达到240万~270万。通过优化水稻群体结构特别是增加大田基本苗对增加有效穗、提高单产作用显著。江西省近几年开展“每亩多用1斤种,亩增百斤粮”活动,对提高全省水稻单产效果明显。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湖北省增加水稻大田基础群体的首要任务是在推进水稻机插技术上下力;而对人工栽插的大田,应通过适当提高大田用种量、提高单穴的栽插苗数,在不增加插秧劳动量的前提下提高水稻大田基础群体。如果通过增苗增穗技术每公顷增加产量75~150 kg,全省就可增加水稻总产1.5亿~3.0亿kg。
四是调高大面积均衡增产水平。湖北省大面积粮食生产不均衡现象十分明显。首先是区域间的不均衡。即使是同一县市的同一季作物,在不同地区间产量差异高达数百公斤。以小麦为例,2012年农业部专家在枣阳市高产创建点测产产量接近9 000 kg/hm2,而全省小麦平均单产还不到3 750 kg/hm2。第二是年度间的不均衡。由于受不同灾害的影响以及技术措施不到位,湖北省粮食单产年度间的稳定性差,2001-2011年中稻单产年度间波动差异已高达750 kg/hm2。要加强栽培技术的集成研究,以高产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广小麦的“氮肥后移”[5]、水稻“三定施肥”[6]等先进实用技术,发展农机、农技、植保等专业化合作组织,推进“统育、统插、统管、统防、统治、统收”,抓好减灾防灾等技术措施,强化技术到位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参考文献:
[1] 曹凑贵,蔡明历,张似松,等.湖北省水稻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4(4):28-30.
[2] 孙东发.大麦开发冬闲田与预留行的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2011(1):75-76.
[3] 徐廷文,孙东发.重新认识大麦的食用价值[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207-211.
[4] 张似松,汤颢军,柴婷婷,等.加快粳稻发展,进一步做强湖北省水稻产业[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450-453.
[5] 柯利堂,汤颢军.加快湖北省小麦产业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6):681-683.
[6] 邹应斌.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和要点[J]. 中国稻米, 2012(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