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在品德教学中的妙用
2013-04-29郭雯霞
郭雯霞
新修订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都提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他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但这些仅提出了“图书资源”“其他各类图书”两个抽象概念,并没有深入挖掘图书资源,提供具体的指引。图画书作为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图书资源,给教材带来了新的突破,为学习内容带来了更为丰富、形象化、多元化的解读。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深受学生喜爱的图画书,教师却很少利用这种资源。台湾小学生活、社会教师用书以图画书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引。下面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图画书在品德教学中的价值。
一、作为教学资源的两种图画书
要把图画书作为品德课程的资源,教师需要找到与品德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契合点,要明确在品德课堂上运用图画书的实质是借由图画书阅读,开展品德课堂教学,不能把品德课上成语文的阅读课。因此,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图画书,建立起教学与图画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呈现多元的教学活动。根据笔者所了解的品德课教师运用图画书的教学实践,以及台湾部分小学生活、社会教师用书引用图画书设计的教学活动,笔者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图画书运用时的基本形态分为整合型和独立型两种。
整合型,即所采用的图画书和教材内容相结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构成部分,不单独设课。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1)图画书作为一个话题的引入,导入学习;(2)图画书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材料,而且被设计成一个教学环节,是一课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当图画书的内容能构成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与教学目标有直接关系时,多采用整合型,以充分发挥图画书内容的教育价值。
独立型,即运用图画书,独立设计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教材内容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学习内容。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1)图画书为教学内容后续的深化、拓展;(2)图画书从新的视角、新的层面,补充和丰富了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图画书给教材带来了突破,是对教材内容更丰富、具体形象化的解读。虽说在形态上,笔者大致划分了这两种,但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运用哪种形态,还要取决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下,笔者以台湾部分小学生活和社会的台湾教师用书为例,分别选整合型和独立型中的一种情况,示例说明图画书是如何被运用于品德教学中的。
二、整合型
如前所述,所谓整合型,就是将图画书和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整体化考虑,将图画书的内容设计成整体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图画书的内容不是辅助,而是作为活动材料,是教学的一个核心点。
在台湾《生活(二年级上学期第3册教师手册)》(南一书局,2003年)中有一课为“家人常做的事”。教师手册选用了与此课相关的图画书《朱家故事》[1]。根据教学需要,这本图画书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材料,而且还构成了一个主要的教学活动环节,并与其他活动环节相互联系,层层递进。该课的教学设计共由六个教学活动构成,前四个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1. 准备活动,学生提前进行居家生活观察。2. 学生阅读教材中家人常做的事,说出自己对家人的观察。3. 借助“我的家人”的歌词,引发学生讨论家人常做的事。教师提供“家人常做的事”字卡,让学生抽签,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其内容。4.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家居生活的观察,讨论印象最深刻的事。
但家事中的冲突及本质问题,则借助图画书《朱家故事》来展开。在活动五[2]中,基于学生对家人常做事的既有认识,教师借助图画书《朱家故事》,将学生感受不到或者漠不关心的事引出来,使其看到家庭生活中更深刻的东西。教师不仅阅读图画书,还采用了分享、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几种活动形式展开教学。
活动五:《朱家故事》分享、讨论与游戏扮演
活动内容:
1.故事分享
教师与儿童分享《朱家故事》
2.讨论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举例:
(1)故事中的妈妈回到家里都在做些什么事?
学生:煮饭、洗衣、整理屋子……
(2)爸爸和小孩回到家里都是在做什么事?
学生:睡觉、叫妈妈做事……
(3)妈妈为什么要离开家?
学生:朋友帮她过生日;和朋友看电影。
(4)妈妈离家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爸爸和孩子吃冷饭、找不到干净的衣服换、功课没人教、油腻的碗盘没人洗……
(5)爸爸和孩子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妈妈真辛苦,每天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
3.《朱家故事》角色体验游戏
(1)请四位儿童分别担任朱家故事中的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四个角色。
(2)以一本书来代表一项工作,老师一边说出朱家的故事,当说到“做家事”时,其他的学生就将书放到扮演角色者的手中。
(3)检视哪个角色手上的书本最多?为什么?拿这么多书有什么感觉?这些事只有他可以做吗?要怎样减轻他的负担呢?
学生:妈妈手上的书本最多,因为其他人都不帮忙。拿这么多书手好酸,应该大家一起做,爸爸可以做……哥哥可以做……妹妹可以做……
(4)学生提到谁可以做时,就请他从妈妈手上取走一本书,放到谁的手上。
活动六是“我可以为家里做的事”,在深度理解和实践了《朱家故事》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使图画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落实。教师取出几张纸卡,分别写上买菜、煮饭、洗碗、打扫、洗衣、倒垃圾、修东西、洗车、陪伴孩子做功课等。让学生调查家中做这些工作的人,通常是谁?为什么?进而讨论家里的工作分配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思考自己可以为家里做哪些事?最后,师生统一认识:家事是全家人的事,应该分工合作,大家一起承担。
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教学巧妙地利用了《朱家故事》这一素材,从反面印证了家务活要人人各尽所能地分担。这本图画书趣味性强、意义丰富,随着情节发展而出现了不同的象征图案、角色和场景,让学生在体验惊奇的乐趣中,体会到背后的内涵。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借助角色扮演活动,将图画书故事的意义回归到了生活之中,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他们做家事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从整体教学活动设计来看,《朱家故事》的教学分量还是比较重的,这正是结合了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特点。在一种游戏性的活动中,通过幽默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到了“妈妈不在家”时家里的脏乱,从而认清:和谐的家庭需要合理的分工,共同的分担,需要互相尊重。
三、独立型
独立型基本上是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延伸,独立展开教学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一是从图画书的内容上来看,它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二是从课程资源来看,有助于教师利用图画书展开活动,补充教学活动。
1. 为落实较高的教学目标,提供范例和引导
在2004年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出版的《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师手册)》中,特设了“教学万花筒”栏目。其中“故事导读”就是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可方便教师教学时选择。其选择的视角在于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并借助图画书的情境,让学生更明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落实较高的教学目标。
案例1:
“家庭生活”单元中的第四课是《我们家的活动》。该课倡导学生要与家人共同活动,力图使其明白“不论同甘苦或是共患难,将来都是家人共同而且珍贵的回忆”,主张“运用全家的力量,参与公共事务,为社区、家庭以外的人服务,是推己及人、化小爱为大爱的具体行动”[3]。教材关于全家人一起为别人服务的内容,只是呈现了家人和附近居民一起参与的活动图片,如资源回收、认识蔬菜活动、栽种花草树木等。在达成上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更具体、深刻地理解化小爱为大爱的行为及社会价值,教师用书选用了《花婆婆》[4]这本图画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5]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和指引。
●内容大意:
小女孩跟爷爷约定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她长大后,一直想要实现这个约定,但不得要领。她到处旅行,最后住在海边的小镇上,无意间发现撒在路上的种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于是买了很多种子,到处撒播。起初镇上的孩子不了解她的心意,都笑她是“怪婆婆”,后来看到许多美丽的花朵陆续绽放,开始改口称她是“花婆婆”。“花婆婆”跟爷爷的约定实现,让世界变得更美丽了,就连小朋友们也跟“花婆婆”约定,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
●问题讨论:
(1)花婆婆为家庭以外的人做了什么事,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2)那我们全家可以做什么事情来让社区和世界更美丽呢?
●重点提示:
(1)心存感谢:亲子一起领悟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幸的人,自己家的情况已经很好了,所以要知恩惜福,时常心存感激,并珍惜周遭现有的人事物。
(2)与人分享:能跟别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也是一种福气。多多跟别人分享,自己也会更快乐和满足。
优秀的图画书所反映的正面价值观,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阅读者。这也是教师将图画书运用到品德课教学的意义所在。图画书提供了一个故事情境,记录了人、事、物,学生才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借由图画书的故事引领自己走进另一个世界,看到另一种事物,了解另一种心情,见识另一种选择,理解了主人公花婆婆献出大爱的变化和意义。学生在阅读故事中,其情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与变化而波动,感同身受,好像随着主人公完成了一次“角色扮演”。这样,化小爱为大爱的教学高目标就是借助具体的故事情境,通过引领学生获得感悟而达成的。
2. 有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决教学难点
有人将图画书比作一个情感教育的巨大资源。因为我们能从图画书找到大家共有的生活记录,找到生活中的情与爱,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多元可能性,找到解决生活问题的多种途径。同时,图画书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情感化的图像语言,也呈现了儿童内在情绪和外在情境。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体会不同故事中主人公历经的酸甜苦辣,慢慢丰富情感体验,不断强化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性情感。因此,优秀的图画书可引导学生借助图画书呈现的人物故事,引发共鸣,疏导情感,化解疑惑。
案例2
关于单亲家庭的话题,一般教材很少提及,这对单亲孩子来说是一个现实而残忍的话题。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单亲家庭在学生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但由于考虑到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感受,在涉及这类话题的教学时,不少教师感到很棘手。在教学中要么规避;要么开放让学生自由发言,课堂讨论热烈,却没有给不幸的孩子带来实际的帮助。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甚至接纳这种现象,帮助单亲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成为这类课程教学的难点。
在台湾康轩文教出版社《社会(三年级上册)》“家庭的种类”这一课中,教材呈现了不同的家庭类型,包括单亲家庭、隔代养育家庭、收养家庭等。旨在引导学生:探讨家庭组成改变的成因;懂得以接纳与珍惜的态度,对待家中的每一个成员;能觉察自己可以透过哪些行动,增进自己和家人彼此的情感;理解无论家庭形态怎样改变,家庭仍是提供保护、教养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最温暖的成长环境。为此,该册教材的教师用书引入了图画书《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了》[6],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以下三个方面[7]的指导。
●内容大意
小女孩在父母离婚后,跟母亲、弟弟住在一起,周末才会到乡下跟父亲相聚。女孩总是希望父母能复合,住在一起。女孩的妈妈说会带给她快乐;她的爸爸也说会带给她快乐。但她希望他们一起带给她快乐。不过,女孩知道,爸爸和妈妈不能为彼此带来快乐,他们试过,但再也做不到,而这也是他们分手的原因。最后,女孩明白了:“我爱我的爸爸和妈妈。我的妈妈和爸爸也很爱我。只是他们不能一块疼我。”
●问题探讨
(1)女孩爱她的父母吗?她的父母爱她吗?
(2)如果他们爱她,为什么不住在一起?
(3)父母亲没有住在一起,还是爱她的吗?
(4)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家里,你会怎么想?
(5)如果你周围的朋友或同学,父母亲离婚了,你会怎样协助他?
●重点提示
即使父母亲无法继续生活在一起,并不表示他们不爱我们。我们刚刚开始或许会不谅解,但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并且接受事实,应该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懂事。
借助图画书呈现的他者的情感故事和经历,以及最终所揭示的道理,一方面可规避有着同样不幸经历的学生的尴尬,缓解他们内心的伤痛和无奈;另一方面,书中的启示也会给单亲孩子带来一种积极的力量,提供接纳现实的一种方法,并有可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养分。所以,教师可运用图画书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心中的郁结,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 设补充活动或替代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补充
为丰富教学活动,台湾教师用书特别选择相应的图画书,提出了活动建议。以台湾《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指引)》(翰林出版,1999年)为例,作为教学活动的补充,本册教师用书推荐的图画书,多为活动提示,指出使用目的,而基本不具体说明如何开展活动。这也说明,作为补充或替代活动的图画书,其使用的形式不拘泥于某一种,需要具体结合教学需要灵活选择,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二。
例1:在“我爱芳邻”一课中
补充活动:提出以故事书《汤姆历险记》为例,寻找文中汤姆与邻居的相处趣事。
替代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几米的图画书《向左走 向右走》,以都市生活的冷漠为题,发表阅读感想。
例2:在“买东西学问大”一课中
补充活动:指出教师导读图画书《妈妈的红沙发》,引导学生思考家人努力存钱购买沙发,不仅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也同时满足了家人内心彼此依存的需求。
例3:在“为家园尽心力”一课中
补充活动:借助《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们》童书,提示首先阅读,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从家中到学校的路上,会不会有很多狗大便?利用上下课或课余时间,画一幅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图,并标示有狗大便的地方。最后,讨论发言:哪里狗大便较多?原因是什么?给人什么感受?该如何解决?
此外,台湾教师用书上还提供图画书的资源索引,供教学参考。基本上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根据具体课题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列出了可阅读的图画书,如前面所举案例;一种提供教师参考资料及儿童阅读读物两份书目单,附在某单元结尾。如《生活(二年级上学期第3册教师手册)》(南一书局,2003年)“我的家”这个单元,就为学生提供了23本图画书。其中有10本关于家方面的图画书:《永远爱你》《家》《朱家故事》《妈妈,买绿豆》《妈妈的红沙发》《一只想当爸爸的熊》《我们的妈妈在哪里》《爱心树》《我的妈妈真麻烦》《妈妈心、妈妈树》,这些书国内也已有引进出版。
综上所述,台湾教师用书中呈现的图画书教学案例以及他们对图画书运用,带给教师一个重要启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图画书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希望有更多的图画书运用于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教育的力量,在审美中追求真善美。让我们的道德课堂更有魅力,为学生从小播下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种子。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布朗文/图.朱家故事[M].柯倩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生活(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册教师手册)[M].台湾:南一书局,2003:40-42.
[3][5][7]社会(三上教师手册)[M].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出版,2004:62,68,106.
[4][美]芭芭拉·库尼文/图.花婆婆[M].方素珍,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6]凯丝·史汀生,文.南希·路·雷诺兹,图.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了[M].林真美,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综合文科室 北京 100081)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