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2013-04-29孙晓英
孙晓英
一、 创境激趣
认知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可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可采用“激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用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 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
二、 诵读入情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 “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首先要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古诗教学中,我尤为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通过这些训练使语言训练升华,并深深烙在学生的心田里。又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确定好朗读基调。最后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使学生在诵读中轻松背诵诗文。
三、 想象入境
学生感悟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逐渐具备把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意象的能力。有了意象,才能拨动学生的情弦,被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哲理所打动感染,得到古诗文的内核中的精髓。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多元意象。多元意象不能成为脱缰的野马,它离不开古诗文所涵盖的意蕴。如果失去一定的控制,就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老师在这时要起调控作用。但在调控中同时又要保护学生的创见,不扼杀学生特有的独到的体会。例如:我在教《夜书所见》这首诗时,我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入,使学生体会李白看到皎洁的明月,而产生的思念家乡的感情,让学生明白“景”与“情”的联系。接着展示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踊跃回答“高兴!”“有趣!”这与作者孤单寂寞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同一情景为什么感受会不一样呢?”这又为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铺垫,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由于作者独身一人,游离在外,才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身临其境、迁移体验是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共鸣的最好途径。我班住宿生比较多,离开父母,孤独无助,想家的感觉尤为强烈。借助这一特点,我把他们很自然引进情境中“你们离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想哭!”“心里很难受!”……(当时有一位女生说着说着竟然掉下了眼泪。)趁此机会,我说:“那你用这种感受,把这首诗读给他们听好吗?”此时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 品位悟理
通过诵读入情,然后通过想像入境,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把景、把人融合起来,让学生来悟理,所以第三个境界实际上是悟理。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说明什么道理。如在比较《春望》和《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的时候,我就抓住了悲和喜来让学生比较,就是让学生从感性的一种体验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认识。那么欣赏应该说就到位了。但是,我们要防止一点,就是说老师过分的把诗歌的分析嚼得过细、过碎、过生。有的诗歌,学生还在他的这个年龄层次里,他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很深,那么我们老师也不一定讲得过多。学生暂时不懂的,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或者过了若干年之后,他回过头来就能理解了,她就是把画面的想像和语言的品味,融合在一起。通过品味语言来想像,通过想像来品味语言。把这两个点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了。这样呢就使得学生的感受、理解始终同文本在一起,这是做得很到位的。
五、 训练运用
要从挖掘课文本身入手。有故事情节的,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复述,或者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有对话的,可以分角色朗读;介绍物品或描绘风景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图,然后为全班同学讲解;还可以通过小竞赛、或综合活动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核舟记》一文,介绍的是一件工艺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按照课文内容画一幅核舟的示意图,并提醒同学们要仔细研究文中的说明,这样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步了解文意了。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学习步骤、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经验的迁移运用。例如学了《江上渔者》,学生知道了“但”古意常作“只,仅”讲,那么在《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及《景阳冈》中的“但凡客人来我店中”的“但”字理解时,便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学好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于国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势,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极早找到科学的、高效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古诗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古诗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