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纵论(五)

2013-04-29陈光全

中小学德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反思性案例道德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提升学生反思性学习品质新探

反思性学习,是德育课程的主流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学生建构和完善优良德性,培养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反省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每每走进中学德育课堂,我们却发现由于教师对反思性学习引领乏术、指导不力,学生往往把反思性学习变成了一种简单化、形式化、浅表化的“自我检讨”。因此,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升学生反思性学习品质,无疑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且认真解决的课题。

一、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按照现代学习理论,反思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的经验、行为方式、学习表现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对象,以反思性的自我叩问、审度、分析、评价等活动而展开的学习。反思性学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学习主体的自觉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不是他人强加的,而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个体受主观目的所趋使选择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在行为之前就完全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本质和客观效果。因此,在行为之后经社会评价与社会实践的检验,个体必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检讨得失,以期调整同社会要求的差距,这是自我控制的表现。

(二)学习指向的自我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总是指向自我的,致力于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即使是对照教材文本的反思,其意义追寻也是指向自我的,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选择道德行为,规避不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因此,反思性学习是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

(三) 学习过程的自讼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是主体在道德学习活动中围绕自我与文本、自我与他人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想、行为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道德和非道德而进行的内心诉讼,是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过去的我和当下的我,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在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学习的“自讼”,从而校正道德认知,更新道德判断,优化道德意识,提升道德境界。

(四)学习体验的情感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会激活过往经历,触发相应情感;同时,反思还伴随着对“新我”的希冀和期许,如同迎接新的曙光,兴奋不已。

【案例】小石的周记节选

上周四下午,我实在按捺不住对同桌新款钢笔的喜欢,就趁他不注意拿了过来。回到家里,我心里一直不踏实,担心、恐惧、愧疚早已浸没了我得到心爱之物的那一点兴奋。我翻来覆去地想,未经别人允许就拿走东西,这不是小偷小摸的行为吗?我被所犯的过错折磨着,几乎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晨,我把钢笔还回同桌的抽屉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时,我感觉到校园上空的云彩也特别的亮丽。

这个案例说明,学生在反思过错时,伴随着羞耻感;而当改正错误之后,心里会特别舒坦。

(五)学习意义的生成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是个体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和自我反思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实现意义的生成。通过反思而孕育的新经验,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生活经验了,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作为反思主体的自我也不再是原来的自我了,他在新的生活意义中发现了新的自我。

二、反思性学习的路径与目标取向

优化学生的反思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路径和目标取向。反思性学习的路径是:基于生活反思,在生活中反思;其目标取向是为了过有道德的生活。

(一)基于生活反思

学生所要反思的是他们的实存生活,不是未曾遭遇过的生活,不是与他们毫无关涉的生活。反思绝非幻想、猜想、空想,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以他们自身的生活为原点进行反思。对于任何人来说,只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才是他理解、体验生活意义不可或缺的最切近、最直接、最真实的基础。

(二)在生活中反思

作为反思主体的学生,其反思活动可以在自身生活的全时空中进行。从时间维度看,学生可以在自我需要反思的时刻进行。反思既可以在课前,亦可以在课中,还可以在课后。从空间维度看,学生生活是逐步丰富、拓展的,涵盖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种公共生活。反思生活,意味着要将反思贯穿于、渗透到学生自身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伴随他们生活的全过程。

(三)为了过有道德的生活而反思

反思性学习无疑要提取和重温既往的生活事实。然而,生活事实只是进行反思的前提条件,而反思的目标取向则在于凭借这些生活事实去反思生活中的意义。即让学生在看清既往生活“是什么样”的基础上,反思其“这样的生活有价值、有意义吗”“它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怎样去过有道德的生活”等等。

通过如此的叩问和反思,学生就能辨析、追索、感悟到生活的品质和意义:即生活中的高尚与卑劣以及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是与非、公正与不公正等。借助反思性学习,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让其生活变得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使生活的意义域不断地发展,从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诚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的:“不断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1];而学生通过反思洗礼“不停地变”,就意味着一次次“新我”的出现。

三、引领、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主要方法

提升反思性学习品质,除了要解决反思的路径和目标取向外,还必须解决好反思的方法问题。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反思路径,提高反思性学习的质量。教师怎样引领、促进、优化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呢?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扣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反思

冯友兰先生说:反思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反思表现在不断地追问”。

例如,“竞争?合作?”(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八课)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竞争过程中,有的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进步时,不但不为别人高兴,反而心生妒意,恨不得把别人拖下来,有时还使用不光彩的手段,如恶意中伤别人。这种可怕的心态叫忌妒。你忌妒过别人吗?如果有,请谈谈当时的心理感受。当有人忌妒你时,你该怎么办?你对克服忌妒心理有什么高招?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教师引导学生以原有经验为基础,扣住关键问题,进行追问和反省,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关系,更多的则是合作关系。同学间竞争,一定要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要勇于超过别人;同学间合作,一定要有诚恳的态度和担当责任,互助互惠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二)盘活教学案例,牵引学生反思

采用这种方法旨在让学生从德育教材呈现的案例中觉察到有一个“我”。德育教材与其它读物的不同点在于,它要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自我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案例中的人物或生活事件为“镜”,审度自己,“修理”自己,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例如,“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第六课)中有一个案例——“在西沙守备部队的新年晚会上,有个战士悄悄地离开会场,向寂静的海边走去。原来,那天中午他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心里极其悲痛。但看到战士喜气洋洋,他不愿扫了大家的兴致,就一个人出来,隔着大海,面向故乡,独自承担丧母的悲哀。他徘徊在海滨,一回头发现几十位战友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原来,战友们知道了这件事,找到他,又不愿打扰他,就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分担他的悲痛。”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案例中所勾勒的人、事、物、境,移情思考,反躬自问:“你是否有与朋友分享快乐的体会?是否有与朋友分担痛苦的经历?”学生结合案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深刻地感悟到喜怒哀乐,一定要不忘关心他人。如果能够给予他人更多的关心,共享彼此的欢乐,分担彼此的痛苦,我们的喜悦将加倍,痛苦将变少,相互之间的友谊将更加深厚。实践证明,善于盘活案例实施反思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实现意义的自主建构。

(三)营造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反思

中学德育课程的活动教学,一定要注重营造活动情境;当学生进入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之中时,不仅有利于他们孕育对有关人、事的深度体验,而且能触发学生对既往生活事件的反思。

【案例】“两代人的对话”(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教学片段

上午第四节是思想品德课,当珍子跨进教室门时,发现妈妈竟坐在教室后面特设的嘉宾席上(同排坐的还有其他几位同学的父母)。她想:这是老师特意把妈妈请来“整”我的。因为前两天,母女俩有一场冲突:妈妈要珍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她安排的作业。珍子表示不接受,妈妈火了:“你不做,今天就别想睡觉。”珍子也火了,跑进卧室,“咣当”一声,就把门反锁了。珍子心里有些烦,只听见妈妈在客厅里不断发出抽泣声。这次冲突之后,珍子放学回家,连妈妈也不喊……

这节课,老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两代人面对面地说“知心话”,倾诉衷肠。主题活动开始后,珍子看见妈妈一步一步走到她的座位前,带着内疚的语气说:“珍子,妈不该让你超量做作业,你还生妈的气吧?”妈妈的自责更加重了珍子的难过,她眼眶中涌满了泪水。珍子先让妈妈坐在座位上,然后,她蹲在妈妈的膝前说:“妈妈,是我不对,我对您的态度太粗暴了,伤了您的心。”妈妈听着,禁不住泪流满面,把珍子抱到了怀里……

置身于教师精心设置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启动了反思,情感得以升华,认识得到了提升。实践表明,精心营造活动情境,无疑是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借助对话交流,指导学生反思

反思性学习作为一种“内向性学习”,很多时候渗透在符号、交往、操作、观察等以外在事物为对象的“外向性学习”之中。诚如鲁洁教授所说:“学生个体的自我反思在课程进行中往往是由教师、同学、教材的对话引起的。为此,反思就不是单纯的个体内化的活动,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的活动。”[2]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时候需要独自幽思,有时又有赖于群体间的互动,以点燃个体的反思火花。

【案例】“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课)教学片段

师: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请大家相互比较一下,你和自己的同学有哪些不一样?

生1:相貌不同。

生2:各人书写的字迹不同。

生3:指纹不一样。

生4:人的个性品质不同。

师:说得对。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李崎:我的脾气比较粗暴,我的同桌张山的脾气比较温和。

师:你看到了自己的粗暴。我觉得你的性格还是很坦诚的,是吗?

李崎:(点头)

师:(走近李崎,亲切地说)粗暴好吗?

李崎:(片刻沉默)不好。

师:你知道粗暴不好,脾气暴是你身上的一个弱点。你看到了这一点,表明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真不错!(向李崎竖起大拇指)

师:李崎,请你说说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得粗暴。

李崎: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对方不听我的,我就发脾气。特别是别人错怪了我,我会吼起来,有时还会骂人。

师:遇到矛盾或不顺心的事,可以与同学心平气和地交流。当别人误会了你,可以慢慢解释。对方了解真相后,会向你道歉的。如果发脾气,其实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只会把问题闹得更僵。

李崎:老师,您说得真好。反思过去的事,我感受到了脾气粗暴是一种坏情绪,会伤害别人。粗暴的毛病我一定改,请您和同学们看我的表现吧!(响起热烈掌声)

猜你喜欢

反思性案例道德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摭谈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