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目标:课程化的第一关注

2013-04-29

中小学德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班会专业化班级

武汉江夏一小,是湖北省知名的品牌学校,这里的系列德育一直名闻遐迩,在持续不断的人格教育熏陶下,也走出了许多的优秀学生。在走访这些学生时,他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谈到学校常年坚持召开主题班会,而且不同年级主题班会的内容不同;有长期保留的,也有不断创新的。

虽然,他们还说不出“班会课程化”这样的专门术语,但是,我已经能从他们的话中,体悟到这层意思。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社会化水平还不高。班级,就是一个让他们渐次社会化的小生境。在这个小生境里,对社会化促进最大的,是课程教育还是“班级教育”(除学科课程教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动)?是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无数事实证明,都只能是后者。那么,班级教育和班主任为什么能在学生的人格成长、心理发育中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他们的教育目标与其它学科课程迥异;他们的目标关注,直接指向人(尤其是学生)的道德提升和人格社会化。

从宏观上看,这种目标指向,就已经高举起课程化的旗帜了,已经为班会课程化营造了一个大氛围;而小学“综合实践”(主题班会也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出现,让它进一步“合法化”了。从上面这节主题班会的“课案”中,我们能看到这种课程化的痕迹,看到学校开展班级教育的探索,看到班主任引领学生人格成长的良苦用心。

这个课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种“两菜一汤”(学生主持、学生表演与班主任总结)式的操作模式,为中小学广大班主任所熟知,所喜爱。

首先,我对坚守主题班会常态化的学校和班主任表示虔诚的敬意;但是,我也要说,这种课案表现出的课程化的速度与质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仍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加速并优化。

面对这个待提升的巨大空间,我不想做一一品评,只想将目光锁定在主题班会的目标上。

今天,老师们对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很熟悉。那么,我们再审视这篇“课案”,其中的两个“活动目的”,到底是几维?又属于哪几维?

主题班会是否真的需要三维目标?为什么需要?

且不说班会的“课程化”问题,就算是综合实践,它是课程,也应该赋予它三维目标。小学生“学习感恩”,这分明是一个带有知识性,技巧性和价值观的命题,何况,还赋予了它班会“主题”的身价,怎么能不需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可是,当我们掬取班会过程中的“调查”环节,仔细审视其中的项目时,却不知道这些内容的目标指向到底是什么?师生现场做调查,又属于哪个目标下的行为性解读?是“知识”“技能”抑或“情感”?显然,总体构架与局部操作发生了“体制性”矛盾。这个矛盾之所以凸显,就是因为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迷茫,才导致了过程的不清晰。

是这一课不清晰?不是。

是这一位不清晰?也不是。

是许多课、许多人的集体不清晰!是校长,甚至是比校长们更高层面上的不清晰。

学校的一切活动,向来受到来自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的督导与引领,因为这种督导和引领不清晰,所以基层学校就难以清晰。以己之昏昏,是不可能让别人之昭昭的。

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具有价值,都归宿于一定的目标。主题班会也脱不出这个窠臼。既然不能,为什么不在“案首”干脆明确地指出它的三维目标?原因很简单,班主任,乃至校长、教研员(我们几乎还没有专门研究班主任业务的教研员)还没有将班会课程化的意识。

眼下的杏坛上,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能聚集所有眼球的话题。我们现在要问的是,班主任是不是也该专业化?又如何专业化呢?召开主题班会是不是也在专业化的范畴?

的确,“班主任”是“教师”概念下属的子概念,教师要专业化,班主任就必须专业化!一个班级的主题班会,班主任可以不参加吗?不能,因为你是“主任”,你是“首席”!其它科任教师会召开主题班会么?不能,也没有义务。这就是说,班会是“班主任”的专业工作。既然是像语文、数学一样的专业,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怎能不清晰?

不是班主任不愿清晰,是不知道是否需要清晰,是不知道怎样清晰。

殊不知,班会课程化意识,是关系怎样确立班会目标的核心意识,是创建班级教育高效课堂的领袖意识。

猜你喜欢

班会专业化班级
班级“四小怪”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不称心的新班级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