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看班会课程化
2013-04-29齐学红
齐学红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向着更加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教师的课堂行为仍然受到应试教育诸多评价标准的禁锢和束缚,教育教学的价值仅仅体现为升学成绩和考试排名,教师、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被排斥在升学竞争之外,进而沦为升学考试流水线上的操作员。在“唯分数和升学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下,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学科教学,而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则处于边缘地位。与之相应的,班会课虽为“课”,却普遍不被重视。在很多人看来,班会课不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课程,班会课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大多处于“三无”状态,即没有备课,没有教研,更没有评价。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学校和班主任重视此项工作,将班会课与学科教学同等对待,并纳入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中,不仅认真开好班会课,而且深入研究班会课,在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为班会课程化营造出了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天地。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对班会课的功能定位、实践探索及其社会学意义加以分析阐述。
一、作为一种隐蔽课程的班会课
在学校教育场域下,高密集、高强度的学科教学训练无疑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数成为学校的生命线。但名义上为“课”的班会课,却被人们认为是非正规课程,是没有目标、没有评价加以限制的,也是老师们普遍认为最“自由”的课。每周一节的班会课经常被老师们用作自习课,或被班主任用来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置于高密集和高强度的学科教学训练背景下,一周一节可自由支配的班会课对于舒缓教师和学生日益紧张的神经也不无益处,进而为教师和学生所喜爱。但是,作为一种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班会课承担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班会课无疑承担着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任,同时也成为班主任专业素养的一种具体体现。
班会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不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载体,而是以一系列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载体,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舞台。如果说学科教学凸显的是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那班会课则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平台,凸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班会课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面对学生个体或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实现其特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中,班会课的功能定位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赋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如果说作为显性课程的思想品德课主要付之于正面的直接的道德教育,而班会课作为一种隐蔽课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自主组织和实施的以班级作为载体的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力量开展自我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作用。因此,在班会课的组织和实施上,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放手让学生自己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而将学校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发展需要,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将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要求付诸实践。这样的教育作用恰恰是现在的学科教学所欠缺的,也是班会课特有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当然,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仅仅依靠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想要实现这样的教育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制度化的学校生活中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二、班会课主题化、系列化的实践探索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除了付诸学科教学外,还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中,班主任的创新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为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的实践探索,它成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的设计思路是,从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安排和需要出发,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班级发展的实际水平,对班会课做整体性的设计与规划;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班会课的随意性和无效性,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与开展班级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而在持续开展一系列班级教育活动中,在班主任为学生有意识地搭建的一个个平台上,同学们尽情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班主任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深入了解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在结合班级特点开展的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过程中,班主任的班级教育风格逐步形成,班主任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因此,一些热爱教育工作、有理想、有追求的优秀班主任在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的设计与组织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例如,南京市建邺高中的袁子意老师将高中三年的班会课设计为“六大主题,七个活动系列”,六大主题分别是:理想、感恩、团队民主、亲职、学习指导、意志;七个活动系列包括:规划高中系列、学习指导系列、生涯设计与理想教育系列、快乐高中系列、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教育系列、感恩与责任教育系列、意志教育系列。具体内容包括:规划高中系列——让学生对自己高中三年如何度过有所规划,有计划、有准备地安排好高中生活。学习指导系列——通过教师引导或同学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生涯设计与理想教育系列——引导学生对未来人生进行规划,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快乐高中系列——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指导,让他们在高中保持健康的身心,在奋斗过程中既体验失败的痛苦也感受成功的快乐。这些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设计既放飞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的心智水平和社会化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班会课的设计与组织能力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和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将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优秀班会课设计方案的评选作为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无论是班主任的主动实践,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探索都可视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当然,这样的探索和努力对于改变今天的教育现状还远远不够,班会课的研究与实践,以及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还有待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变革。
三、班级教育空间的有效拓展——班会课的社会学意义
班会课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隐蔽课程,其特殊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班会课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通过班会课,体现和践行生活德育的理念,强化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并在生活中践行美德,进而拓展了学校和班级的教育空间,成为道德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隐蔽课程的道德教育,其社会学意义具体体现为:班会课不仅成为学生自主发展和展示的舞台,还成为联系家庭、学校、社区的桥梁和纽带,一切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教育资源都可引入其中,如请家长主持班会课,家长得以了解学校、班级教育的规定与要求,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请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发展需要,可以吸纳学生参与社区环境的治理,进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邀请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参与班会课的设计与组织,有助于形成班级教育合力;将现代生活元素引入班会课,使班会课成为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如民主选举班干部,学生自由竞选班委会,班级重大事务公开制,举办社会热点问题大讨论,学生辩论赛等,培养现代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
对于班主任而言,班会课并非仅仅具有德育功能,更不是独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的另类活动,或游离于整个学校教育之外的旁门左道,否则,在学校教育中会受到孤立,进而无法得到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认可。从上述例举的班会课主题化、系列化的内容设计来看,它是对于学生一生发展的全面规划,其中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指导,对人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以及对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同学科教学相比,不是孤立地抓考试成绩,而是定位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不是从教师和成人意志出发,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整体设计与思考,进而实现了教育过程中学生角色的转化,即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变单一的认知活动为综合的体验式活动,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倾听他人的意见,习得了做人的道理,提高了做事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在班级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的边缘人群而言,通过活动,有助于发现和展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而影响其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效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班会课的社会学意义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认识并予以充分体现。
总之,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发展需要、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班会课实践活动拓展了班级教育的视野,延展了学校教育的空间,从学校、班级走向家庭、社区和网络,丰富了班主任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方法,为学校教育、班级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将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设计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中,将其作为学校德育、班级德育校本化课程建设的一部分,进而调动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开发此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这不仅是班主任的任务,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班级德育、学校德育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师从单一的教书角色向育人角色的转变,以及学校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