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地区分配问题研究

2013-04-29高晚欣王聪

桂海论丛 2013年5期
关键词:财政性教育经费生产总值

高晚欣 王聪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数量的不断增长,经费的地区分配问题就越显突出。文章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过去14年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经费分配自身及其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合理分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做到“一延续、二提高、三扩大、四发展”。

关键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地区分配;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5-

从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在20世纪末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到2012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报告中明确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经过两代领导集体近20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中国教育史上历史性的跨越。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只意味着整个国家层面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既定的4%,那么如何合理的分配这些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就是接下来所要面临的问题。由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各地区的支持力度也不同,因此分别对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近14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各地区教育发展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对如何公平合理的分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地区分配现状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基本情况不同,国家的扶持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不一致,从而导致了我国在东西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上有较大的差异,从总体上讲具有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大,中部地区增长缓慢,东部地区绝对量多的特点。

为了便于研究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之间的关系,文中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广东、广西、海南、重庆、福建、山东等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部是指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内蒙古、安徽、吉林、黑龙江、江西等九个省市自治区,西部是指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九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用来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和《中国教育年鉴》[2],并且由于重庆市是在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确定为直辖市的,故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一致性,研究数据的起始年限是1998年到2012年。

(一)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方面,全国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逐年增加,东部地区人均值最多,西部地区增长率最高。选取1998年至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校、职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以及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的在校学生数之和,用相应年份各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相除,得到图1。通过图1可以发现东部地区人均占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量最多,东部地区的在校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由1997年的1427元上升到2010年的10189元,大约是14年前的7倍。西部地区的在校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由1997年的769元上升到2010年的7041元,是14年前的9倍。而中部地区最少,仅由1997年的666元上升到2010年的5656元,增长了大约8倍。西部、东部和中部的增长率比是9:8:7。

图1 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万元)

(二)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上升缓慢,西部地区比例最高,上升速度最快。由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而且西部地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基数相比中部和东部较小,从而导致西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最高,此外,按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共同承担的政策来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要比东部和中部高,而且更多的依靠于中央财政的支持。并且根据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早在2002年就已经超过了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4%,不管是比例的上升速度还是比值,西部地区一直高于东部和中部。

表1 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

地区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2000

0.024

0.025

0.038

2001

0.025

0.024

0.038

2002

0.025

0.026

0.042

2003

0.024

0.026

0.043

2004

0.023

0.023

0.040

2005

0.023

0.023

0.041

2006

0.023

0.023

0.042

2007

0.020

0.020

0.039

2008

0.022

0.023

0.044

2009

0.025

0.027

0.053

2010

0.024

0.026

0.054

2011

0.025

0.025

0.052

(三)东西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大约一致,但总体上西部地区的增长率最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量代表了某一地区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规模,通过当年与前一年的增长率研究,可以反映在财政方面对于当地教育的重视程度。分别对我国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的统计(见图2),发现我国在扩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时候,基本保持东西部地区的增长幅度一致,体现了我国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为了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在总体上西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要略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说明中央在加大地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而且把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政策贯穿始终。

图2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指数

(四)家庭教育支出方面,全国家庭教育支出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比例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全国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要大于城镇家庭。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各地区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数据,与各地区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相比得到图3。通过图3可以发现,首先,不管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比要大于城镇地区;其次,从整体走势来看,全国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比例在下降;最后,中部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比例要大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这些现象,一方面与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需要加强对中部地区和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方面的支持。

图3 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比

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地区分配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按照“科教兴国”战略的整体部署要求,我国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不断上升。社会公平的集中体现以及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重点就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教育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否得到合理的分配利用就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能否公平的享受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由于自然地域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分配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发现这些问题,才能逐步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东西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绝对量差距巨大,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差额逐年扩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据分析,2001年的年鉴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12847502万元,中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6179279万元,西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3844975.1万元,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额是9002526.9万元。但是2012年的年鉴统计显示东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69268654万元,中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35931686万元,西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26579382万元,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额扩大到了42689272万元,是东部和西部地区2001年统计数据差额的4.7倍。如果说因为东部地区教育规模大,所以投入的经费量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多的话,那么比较在校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就更能看出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绝对量上的差异。根据图表一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在校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在14年中增加了8762元,中部地区增加了4989元,西部地区增加了6272元。由于东部地区在1997年的绝对量就要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再加上图1中起点值最低的中部地区增长速度要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从而就导致了现在的差距又进一步的拉大。

其次,东西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协调。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2年,西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就已经超过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且在2007年以后开始加速上升,这是国家支援西部教育的结果。但是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要低于西部地区,而且一直徘徊于2%-3%之间,上升幅度较西部地区也要小很多。可见要想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在扶持西部地区的同时,还需要扩大东部和中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数大,所以更要加大中部地区的教育投入。

再次,东西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指数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不对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到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0045、12.0124、11.2983。而1999年到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6.3419、16.6519、19.8698。也就代表着东部地区教育经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大约促进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345,中部地区教育经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大约促进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213,西地区教育经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大约促进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686。虽然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不断加大,但是对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要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最后,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压力较大,中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比例最大。图1中显示在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方面,中部地区的人均占有量最少,而且增长率也是最低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于东部地区较低的投入力度,就直接会把教育的支出转移到家庭支出方面,从而也导致了中部地区的人均家庭教育支出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此外,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要多于城镇地区,是由于农村地区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结果。

三、完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地区分配的建议

关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地区分配问题,不仅要延续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援政策,还要保证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协调发展。总的说来要解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地区分配上现存的问题,就要做到“一延续、二提高、三扩大、四发展”。

第一,延续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政策,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人力资源。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西部地区在2011年以13.38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首次领跑于东部和中部。而且由于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西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比例已由1998年的22%上升到34%,直接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西部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虽然西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在投入量上还是处于全国的最底水平,而且教育质量比较低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对于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还不高,直接影响了教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水平。

第二,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中部地区的分配比例,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的崛起,首先需要良好的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但是近十几年中部地区的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不仅影响了中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中部地区城镇和农村的家庭人均教育支出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有研究报告指出“国家、社会和个人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分别为0.6277%、0.0386%和0.1503%。可见,在三种教育投入分量中,国家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最大,远胜于社会和个人投入”[3],所以通过增加中部地区的家庭教育支出弥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是不合算的。此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减缓,中部地区潜在的人力资源和发展空间巨大,能否开发这些人力资源促进中部崛起,对于我国能否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过去14年中,中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贡献率,因此提高中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比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发展活力,而且可以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具有更好的利用价值。

第三,扩大东部地区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利用率。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的优先发展地区,东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管在总量上还是人均占有量上,均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且东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东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条件趋于成熟,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经费不足,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数量又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减少东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量,通过扩大东部地区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保持东部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余靖雯和杨大楷等做的关于政府教育投入和非政府教育投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政府教育投入可以拉动非政府教育投入[4],所以基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社会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政府教育投入对于非政府教育投入的拉动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教育中去,以便可以在不影响东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投入更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促进我国各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

第四,发展地区经济,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由地方财政和国家财政配套支出的,不管是地方财政还是中央财政,都立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用更多的经费支持教育发展,同样也只有教育的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更是如此。西部地区作为国家教育事业重点支援地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的困难,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大力发展经济。同时,根据西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西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经济收益要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这就要求西部地区要切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积极培养自己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 - 2012)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1998 - 2012)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季俊杰,周绣阳. 我国教育投入分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兼论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的必要性[J]. 现代教育管理,2011(12):26-29.

[4]余靖雯.政府教育投入、非政府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J]. 浙江社会科学,2012(6):4-14.

责任编辑 莫仲宁

Regional distribu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financial education funds

Gao Wan-xin,Wang Co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Premier wen jiabao in his government work report pointed out, government spending on education will reach 4% of GDP in 2012, which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national financial education funds, the region distribution of funding is more remarkable. Through the study of China's past fourteen years of national financial education funds distribution, found problems,is to find the way to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national financial education funds.

Keywords: national financial education funds; regional distribu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财政性教育经费生产总值
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2019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账户成为人民银行财政性资金监管盲区需引起关注
什么将取代国内生产总值?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本地生产总值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
——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