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
2013-04-29欧融黄上峰
欧融 黄上峰
摘 要:大学生党员作为当代青年的先锋队,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中锻炼党性,增长才干,起到党员的“旗帜作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与认知、实践情况、满意度、收获与反思等调查,提出使社会实践群众化、基地化、制度化、内容意义化等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91-02
在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体系中,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1]。大学生党员作为当代青年的先锋队,作为学生团体中的优秀骨干,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中锻炼党性,增长才干,起到党员的“旗帜作用”。分析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对于更好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广西几所综合性大学的党员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20份,回收有效问卷697份,有效回收率达96.8%。
(二)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动机与认知、实践情况、满意度、收获与反思等四大板块内容;一般资料包括:性别、专业、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四个问题。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和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一般情况
本组共697人,其中男生217人(31.13%),女生480人(68.87%),其中大一占20人(2.87%),大二占147人(21.09%),大三占337人(48.35%),大四占58人(8.32%),大五占135人(19.37%),有131人是独生子女(18.79%)。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1.态度与认知。态度与对实践的认知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先导地位。是否具有端正的动机与明确的认知,对整个实践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半以上党员表示是社会实践。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对于通过社会实践最大程度地发挥党员的先进性态度很明确。社会实践,使学生党员能够增强党性、提高能力、认识国情、展现党员风范,是一项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意义的重要活动。
对于重要性,有70.44%的党员表示重要,22.96%的党员表示一般,4.88%的党员表示不重要,有1.72%的党员表示无所谓。由此看出,大学生党员普遍认为社会实践重要,但也有一些党员持消极态度。
关于参与态度,有66.43%的党员表示积极参加,有7.46%的党员表示不得不参加,有4.59%的党员表示不愿意参加,有21.52%的党员表示看情况而定。可见,有部分党员并不热衷于社会实践活动,甚至不愿意参加,党员质量有待加强。
关于参加社会实践的考虑,有62.70%的党员表示为了提高能力,增加社会经验,有28.69%的党员表示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性,为社会贡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党员希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能力,增强本领,为以后进入社会作好准备。
关于希望党支部组织社会实践形式,有57.04%的学生党员认为是“三下乡”活动,有16.79%的学生党员认为是协助党、团建活动,13.95%的学生党员认为是调查研究,有10.00%的学生党员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这说明绝大多数党员热衷下基层锻炼,希望以“三下乡”的活动形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锻炼能力,帮助他人。
2.具体实践情况。本部分主要是从参与度、地域、经费、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查。
关于参与度,只有4.16%的党员表示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其余均表示参加过一次或多次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主要是由班级、党支部、社团组织。这说明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情况较好,党员参与度大。
关于参与经费,学生党员表示赞助商、党支部、其他部门、自身均有提供,比例较平均。
关于参与形式,对于喜欢的社会实践类型,校外专业实习类、志愿服务类、社会兼职类排在前三位,而调查研究类排在第四,仅占3.87%。这说明大学生党员较喜欢动手能力较强,能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奉献爱心的社会实践,而不喜欢沉闷的调查研究之类的科研工作。志愿服务类、社会兼职类、校外专业实习类排在前三位,而调查研究类排在第四,占14.62%。这说明学校开展较多的是献爱心、“三下乡”的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校外专业实习类社会实践,较少的是调查研究类社会实践。
3.满意度分析。关于对社会实践的满意度,大部分学生党员表示满意,但仍有少部分党员表示不满意。而对于不满意的原因,有34.50%的学生党员认为学到东西不多,意义不大,有34.96%的学生党员认为活动与专业不相符,有17.07%的学生党员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胜任,仅有6.92%的学生党员认为报酬太低。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社会实践的内容没有设计好,不能充分发挥专业与能力的结合点,也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在经过社会实践后认识到自身能力不足。
4. 收获与反思。从学生党员的反映来看,社会实践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它教给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技能,提升了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证实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客观真理。但是社会实践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高校、党支部及学生党员重视。
关于收获,提高社会、沟通交往的能力,提高党员意识、党性修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排在前三位,而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排在第四、第五位。数据显示,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党员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上,应多加入爱国主义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元素。
关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困难,有29.19%的学生党员表示资金存在困难,有23.03%的学生党员表示确定实践项目存在困难,有18.27%的学生党员表示确定实践单位存在困难,有19.92%的学生党员表示组织实践团体存在困难,仅有8.60%的学生党员认为社会实践没有安全保障。概括起来,学生党员在参加社会实践时遇到的困难就是“没钱、没人、没经验”。
关于指导教师发挥的作用,超过一半的学生党员认为起很大作用,应该配备,但仍有33.00%的学生党员认为仅起一点作用,有5.60%的学生党员认为作用不大,不用配备,有2.01%的学生党员认为不清楚指导教师的作用。数据表示,高校应重视指导教师的培训,建立健全指导队伍。
关于党支部组织的社会实践问题,有30.86%的学生党员表示缺乏实践基地建设,有20.25%的学生党员表示开展活动较少,而缺乏制度化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学校不够重视这三个问题排在后三位。
三、深化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建议
(一)促进交流,使社会实践群众化
交流即是信息的传递。交流包括两方面,一是党员之间的交流,一是党员与群众的交流。高校党组织不应“闭门造车”,应带领学生党员走出院系,走出校门,增长见闻,丰富经验。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融入群众,贴近群众,让群众了解党员活动,促进大家的认识与交流。
(二)长期建设,使社会实践基地化
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保障社会实践长期实施的基础。高校党组织应加强与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地方的联系,通过结对共建、长期业务联系建设党员社会实践基地,有了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才能提高社会实践效果,增强社会实践的作用。
(三)学校重视,使社会实践制度化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保证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有序、科学地开展,应将其纳入学校党建工作体系之中,并且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奖励办法组织领导及有关政策等都应作明确规定,力争使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2]。
对于每年举行的“三下乡”活动,学生党员大多是以班级成员、团支部成员、社团成员的名义参加,应提供资金,多组织由党员专人负责及主持的“三下乡”活动,这不仅可以增强党性修养,同时可以提高党支部知名度,展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自主创新,使社会实践内容意义化
社会实践形式的内容多样,不应只停留于参观学习、义务打扫等初级社会实践形式,应多创新内容。可以响应党中央、区党委的号召,进行创先争优活动、结对共建活动等增强党性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地方,这也是学生党员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阔视野的大好机遇。同时,一些学生党员抱怨,社会实践不能紧密地跟专业结合,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专业水平。高校党组织应根据专业的不同,修订与专业相符的社会实践内容。社会实践中增加运用专业的内容,使学生党员运用所学,增加社会使命感,增强专业荣誉感,这是在理论学习当中无可比拟的。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可以依据教育规律,把社会实践分为新生素质拓展阶段、积极分子阶段、预备党员阶段、毕业生党员阶段,分段进行不同内容,形成三维立体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肖伦友.论构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目的和意义[J].中国电力教育,2007,(7).
[2]程艳丽.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3]马延龙,师养荣,马莉.关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延安大学医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