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视阈下的大学校长职业化

2013-04-29陈岑刘清洁

关键词:学术活动大学校长职业化

陈岑 刘清洁

摘 要: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市场化对于高校管理工作提出挑战的背景下,大学校长职业化议题不断热化,尤其在西方大学校长“职业经理人”理念的影响下,关于建立大学校长职业化制度保障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在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提出职业化与学术活动非对立性的观点,探析我国大学校长学术活动的必要性, 提出大学校长学术活动的发展趋向,即为“一个核心,两大必要”。

关键词:大学校长;职业化;学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13-02

一、大学校长职业化与学术活动的“非对立性”

众多名校校长上任时宣称自己任职后的“三不”“四不”,例如,“不再做科研项目”,“不再带研究生”等,这样的就职宣告引起了众多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问题的热议,加之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现象的影响,大学校长职业化这一议题得到学者甚至社会人员的广泛关注,许多高校校长就此提出了看法,其中不乏关于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制度构想或是制度保障的分析与探究。笔者认为,众多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制度化或是呼吁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观点都是在一种假定的“职业化”与学术科研活动对立性的前提下提出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大学校长的职业化与学术科研活动并非绝对对立的关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际,此种“非对立性”都可得到论证。

(一)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法指出,矛盾存在普遍性的同时,也存在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指出,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呼吁大学校长职业化观点的核心论据在于: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多元职能,社会环境的多变性、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及个人精力的有限性都给大学校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这种“挑战意识”可归结为个人精力与事务繁杂的矛盾,导致并加剧了大学校长职业化与学术活动的对立性。然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这种个人精力与众多事务的矛盾不是对每一所高校校长都适用的。正如某大学校长所言,“校长职业化”并不等于“去学术化”。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和普遍联系的,多样性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一定是繁荣。因此,需要正确看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思考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制度构建和保障时,要先思考个人精力与繁杂事务的矛盾是否普适,是否需要在制度化的框架下考虑大学校长的自身意愿与照顾他们的学术情怀。

(二) 国内外成功“双肩挑”大学校长的实例

美国大学校长“职业经理人”的理念与实践在中国影响甚远,甚至导致人们对于它的误解,认为美国的校长大多是纯粹的管理者,不问学术。事实上,美国的众多大学校长中也不乏优秀的“双肩挑”校长。例如,克拉克·克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首任校长,也能出版不朽名著《大学的功用》,并对之后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建立产生重大作用,并影响至今。

在我国,纵观历史,更是不乏学术卓越的优秀校长。正如厦门大学著名教授潘懋元先生所说:“历史上治校有方、办学成功的著名大学校长,大多数是没有脱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校长。蔡元培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与美术史课程,梅贻琦、陈望道、竺可桢、侯外庐、李达……这些著名的大学校长,在任期间,都不曾放弃讲授与著述。我求学和工作的厦门大学,抗战时期的校长萨本栋,在东南敌后坚持办学,为厦大奠定‘南方之强的基础的同时,亲自讲授微积分、普通物理、电工原理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校长王亚南,在百废待兴之际,将厦门大学办成研究型大学的同时,亲自培养一批经济学研究生并为本科生上政治经济学大课。”[2]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层面来探析,把大学校长职业化与学术活动截然对立的观点都是不成立的,辩证地对待二者之关系才是科学可行的。一言以蔽之,行政与学术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校长职业化”不等于“去学术化”[3]。

二、大学校长进行学术活动的必要性

(一)大学校长自我实现需求的必然要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我国,大学校长通常是有着多年的学术研究经历才能晋升到领导层,此种学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是受着利益的驱使向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众多校长毕生的追求与个人情怀体现。对于这些通常带有教授、博导头衔的校长们而言,学术是一种追求,甚至是生命的追求。这种学术情怀是需要层次理论里面的最高层次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因此,这种最高层次的追求是人的一种自然情怀的体现,是生活的必备部分。

(二)大学校长职位需要学术活动支撑

一方面,在我国,大学校长的选聘本身就与学术成就相挂钩,在成功上任后学术成就仍然是其维持威望与地位的基石。一个与学术活动不相关联的“职业经理人”如何来管理学校的学术科研人员,说服同人们来服从自己的管理。这也同样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人的需求层次中有尊重的需求,其中被他人尊重的需求也是如此突出,大学校长在科研成果被看重的大学社会里不能失去学术的支撑,在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各所大学都不断向研究型大学靠近的今天,学术活动的成果也极大地影响着大学校长尊重需求的满足。

另一方面,大学校长在我国都是由学术出众的教授晋升来的,其对于学术的钻研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若优秀的学术科研人员在升入领导层后不再参与学术活动,必将是高校学术科研队伍的一大损失。

(三)大学校长管理经验提升为理论的必然要求

克拉克·克尔的高等教育著作《大学的功用》的成功,一方面可以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成果例证,从另一角度也阐明了大学校长的管理实践需要也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为其他高校的管理实践作出相应指导。这种著书立说是一种学术行为。另外,除了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的提升为理论外,其他学术思考、科研项目的牵头都是可以在其自身可以兼顾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大学校长进行学术活动也是其管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校长学术活动的发展倾向

大学校长学术活动的必要性已得到充分论证,而此类学术活动的发展倾向还值得一探。为使校长的学术活动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与完成,下面对于此类学术活动提出发展倾向的“三化”建议。

(一)招生指标的科学化

大学校长招生指标的科学化是指基于大学校长繁忙的行政职务,相较于无行政职务的教师,大学校长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应相应地减少。这一减少招生指标的科学化措施是据于校长职务的特殊性。

具体而言,招生指标科学化是指高校可根据以往大学校长所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包含学生专业成绩、发表论文、就业等方面)来考核校长所带学生的质量。如若出现学生论文质量低下、毕业答辩通过率低等情况,学校可考虑减少其招生指标。因为,信息的传达需要有效的信息源,而校长所带学生的质量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校长学术指导活动的效力。

(二)科研项目的核心化

科研项目在大学校长的学术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通常科研项目比较耗费时间与精力,因此,大学校长在主持或是参与科研项目时要有选择性,要坚持“核心项目”的原则,即以国家项目、重点项目为主,如此可实现有限时间与精力的效用最大化。相应地,对于一般项目可把机会让给更多的青年教师、青年科研人员。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大学校长的学术情怀,也可使其科研能力得到高效率的实现,同时促进了科研资源在校内的合理有效分配。此可谓“有所不为”方能“有所大为”。

(三)学术监管的制度化

大学校长的学术活动对于整个高校的学术科研活动起到带头作用,那么对其学术活动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在大学校长的评价制度制度化被日益提上议事日程的今天,其学术活动的监管与评价的制度也理应被涵盖其中并成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学术监管可以涵盖其所带研究生的质量,其主持重大项目的开展情况等方面。大学校长评价制度的建立已成必然之趋,学术活动的监管与评价也必然随之发展。对于大学校长的学术活动,需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全球化时代,众多挑战存在的背景下,大学校长职业化与学术活动并不冲突,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校长可在竞争中不断获得更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可在理论结合实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强大。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讲:“时刻处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仍然是学术群体中的一员,对于教学、科研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有切身的体验,从而在学术职业的领导工作上,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术群体的所思所想,反映学术价值的细微变化。”[4]

参考文献:

[1]张华.“有所不为”方能“有所大为”[N].中国教育报,2012-10-01.

[2][4]潘懋元.大学校长是否需要参与教学与科研[N].中国教育报,2012-09-17.

[3]庾建设.在“管”有余力情况下从事学术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2-10-01.

猜你喜欢

学术活动大学校长职业化
演出及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我校近期重要演出、学术活动剪影(一)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宪法学学术活动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怎样才能当好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