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13-04-29丁纪香
丁纪香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每天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解决起来我们是否偶感无奈呢?怎样才能让我们这些班主任积极地去面对,压下心中的“火”去处理呢?那就要看我们的心态了,其实快乐和痛苦是可以选择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谓的身正就是我们的师德,而师德的核心就是“爱”。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付出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要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在心理上选择并且认同了这一点,那学生的“出乎意料”将不再是烦恼,而是工作生活的调味剂。因为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职业内容,还提升了我们的心理品质。
记得一次午休的时候,值日生们在忙碌地打扫卫生,班级里比较调皮的一个男同学,他负责擦地,只见他挥舞拖把大声炫耀:“看我擦得干净不?”应声而来的不是预期的赞许,而是同学们齐刷刷的一声惊呼,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原来讲台桌上的花瓶“粉身碎骨”了。随后大家的目光在我和他之间游走,像是在说:“看老师怎么处理你个淘小子”……而我的第一反应是快步上前,询问这个男同学是否被砸着了。同学一看,赶紧七手八脚地收拾起来。
其实这是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懂得换位思考:试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意外,是先关心孩子受伤没有,还是会先关注事件,答案不言而喻。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师德修养,训斥学生,批评他做事鲁莽,损坏公共财物,很可能就会导致学生与教师情绪的对立,更从何去谈教育的成功呢?教育就是“以心换心”的过程。
当教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没有理由不去爱他们。
例如,在部分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去爱,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是个差等生,学习成绩在全班40名同学中总是倒数第一,各科成绩比较起来,语文成绩较好,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他认为我是抄袭的,并当场讽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他上课时,我的眼神总往外瞅,不愿和他对视,后来,换了一个王老师,他衣着俭朴,但很有学问,不歧视我,还鼓励我,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我从日本留学回来,第一个想见的便是王老师。”
苏老先生的亲身体验给教师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在小学或中学,在学业上、品德上的暂时后进,并不能注定日后会无所作为。在教师的鼓舞和激励下,他们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关心、温暖的爱,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从而激发出无穷的正能量。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使教育的效果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对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要有期待在心中,相信他们能行;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关注他们的个性与需要,真诚以对。试着多一把尺子对学生也许一切就会不一样。
就让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散落在海边的贝壳。即使是一颗形状普通甚至残缺不全的贝壳,又有谁能否认它是经过无数次的海水洗礼才来到沙滩上的呢?当被阳光照耀时,它也会绽放绚丽的色彩。所以,班主任教师要试着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那不一样的贝壳,洒下爱的阳光,这样在我们眼中才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