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2013-04-29沈显航
沈显航
教学工作之余,我抽时间精心研读了卢志文校长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书中卢校长用睿智风趣的语言叙述了他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诸如怎样做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怎样让人生充满意趣、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精辟的观点,他非凡的智慧,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震撼着我的心灵。特别是《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要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我认为这是最恰当的关于教师职业的定义。我们天天说“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光为孩子设计美好人生,我们自己的人生你去设计了吗?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像朝霞,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要展示自身的绚丽。也就是成就学生的同时要成就教师自我。而“成就自我”要求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要树立起“奋发有为”的思想,要有一种付出的心态和踏实的态度,要拥有不断学习超越旧我的态度,要有“求真务实”的研究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教之路。
二、要正确认识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把许多的问题都归结到别人和领导的身上,是金子定会发光,是玫瑰总能开放,关键是怎样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有哪些;怎样让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何弥补自己的缺点。比如听了一节汇报课或公开课后,有的老师会发现许多优化的教学新理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有的老师却会感觉大家差不多,或仅挑些皮毛问题,或根本没有什么感觉。这就验证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话。说明两者之间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
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孩子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把我们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有意义的实践,形成科学的文字,让学生知道,让学生得益。我想学生一定会喜欢你,孩子一定服你的气。我们也才会收获到职业的快乐。
三、正确认识教育科研
教师有双重快乐:育人和科研。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就必须把眼睛瞄准我们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我们要面对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前沿是科学。对绝大多数的教师而言,最缺乏的就是学习。我们每天都在大声疾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却一句没有时间就搪塞过去了。当坐在台下聆听教育专家将教育分析得头头是道时,才感觉自己好似井底之蛙一般。所以学习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科研中重要途径。
四、正确认识教学效率不等式
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卢志文校长提出的提高教学效率的五个“远大于”;微观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不等于”;科学训练过程中的“六个度”……。都是我们平时根本就没深思过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我们不知道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教学效率就会低下。
举一个例子,微观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不等于”。
第一,“讲”不等于“懂”。我们常常是“以讲为懂”的,以为课上满时间讲,课外抢时间讲,讲完以后就认为孩子懂了。其实不然,“讲”和“懂”之间隔着非常遥远的距离。由“讲”到“懂”必须以孩子主动地“学”为桥梁。没有这个桥梁,“讲”不可能变为“懂”。
第二,“懂”不等于“会”
我们上完课总是问孩子,听懂了吗?孩子说懂了,我们便会露出幸福又满足的神情。其实,懂只是浅层次的,那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我们不能以“懂”为满足。由“懂”到“会”,必须以孩子科学地“习”为桥梁!“习”是“练习”的习,“学而时习之”的习!
第三,“会”不等于“通”
“通”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由““会”到“通” ,也有桥梁,那就是孩子的“悟”!就以考试为例,如果我们以“会”为“通”。我们就降低了一个层次。孩子不可能越过考试经常设的那些陷阱。现实中,主动地“学”,科学地“习”,独立地“悟”,这都是从孩子的维度说的,所以学生是主体!“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这是从教师的维度说的。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这并不矛盾。
以上就是我读完卢志文校长的《今天怎样做教育》后的一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