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3-04-29张会峰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业素养校园文化

张会峰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力量,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要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凸显三个特性:高等性、师范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范院校;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70-03

“如果在大学里没有培养起基本的职业素养,那么大学生对行业的认同感就会下降,或形成误解,甚至会感到彷徨、迷茫”[1]。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将一名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教师,首要的条件是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大学生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追求。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其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各个层面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忽视校园文化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诸多元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2]。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素养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概念。职业素养是大学生的一种必备素质,其内涵直接与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自然,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了教师所具备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等方面,即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能力,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也是培养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时所应当考虑到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框架。

当前,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各学校也构建了有效的教学体系。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关注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设置,诸如思想政治、法律及道德教育等课程来实施,注重对职业素养内容的灌输,强调让学生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却忽视了校园文化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隐性功能,使得职业素养教育陷入困境,降低了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有学者指出:“职业素养的养成,需要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显然,如果没有从全面的角度来发挥教育的作用,必然会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是人的发展,其源泉是人的积极性。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 教育人、 规范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3]。

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这种现象,即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功能,使得校园文化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学习,也需要内化和体验。所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规则,也是一种教育力量。正如迪尔和肯尼迪所说:“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隐含的、不可捉摸的而又理所当然的东西。但每个组织都有一套核心的假设、理念和隐含的规则来规范工作环境中员工的日常行为”[4]。“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5]。这些论述充分体现出文化自身的巨大力量。

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内化并逐步形成的,其价值观念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并自觉遵守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其内涵既具有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也具有师范院校自身具有的鲜明个性精神和特质。

校园文化通常包括三种表现形态,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是表层的外显的文化;制度文化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一种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深层的内隐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校园文化不等于开设几门艺术课程、组织几场专题讲座、开展业余活动、打造美丽的环境校园,而是需要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并进行陶冶,利用校园价值观的理念、校园精神、校风的力量,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完善自身的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教育、规范、导向、凝聚、激励的功能,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同化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使每个人置身其中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助推器。笔者认为,要促进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以下三个特征。

(一)高等性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文化素质,影响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对于师范院校而言,不仅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公民,培养一名富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大学生,也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体现两种属性,即高等教育特性与师范院校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定性。

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普遍属性,需要突出培育优秀大学生的使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体现育人的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借鉴、吸纳其他高校的研究成果与办学经验,使得各校之间的校园文化相互接触、相互渗透、有机相融、相得益彰。“高校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用的文化要素的总和,也是校园精神的体现和彰显。”[6]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培育优良的大学精神,用校园精神之魂统领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丰富物质文化、完善制度文化方面,也要体现出学校的价值观和校园精神。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深化学风的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努力在校园中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知识性、思想性、时代性特点,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二)师范性

师范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师范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未来教师。师范性是师范院校的本质属性,坚持师范性理应成为办好师范院校的重要思想。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要突出传道授业、传承文明、引领教育发展、树立教育规范等个性功能,体现出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师范文化传统,使整个校园文化具有师范的特色,使整个校园文化渗透着传统的人文气息。

当前,一些师范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非常注重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例如,有的高校建有名师的塑像如“吴贻芳塑像”、“孔子行教塑像”、“陶行知塑像”、“蔡元培塑像”,有的高校建有校训碑和教育格言碑,有的高校在石碑上、墙壁上张贴一些教育名言等,这样使自己置身其中,时刻感受到教育大家的教育风范,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从而时刻激励自己,充分体现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学校的每面墙壁说话”的理念。在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也应体现师范性的特色,使其与物质文化的三方面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优势。另外,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也要一致,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学校特色相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为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服务的功能。

在建设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时,要突出学生“师德”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当好一名教师。具体来说,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教育学生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己的言行体现出示范性的特点,做到规范、得体。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重视教师群体的示范作用。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传播者,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为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风,以良好的教风带学风。教风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能力等方面,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先决条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待工作要有兢兢业业而严谨的态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学生成长的外在榜样,对学生的成才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三)实践性

“整体来说, 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线的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这就强调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开展。”[7]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特别是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指导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即充分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为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职业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谋划、设计、建设校园文化中来,在互动参与、交往对话中,衍生出新的知识和智慧,充分体现出教师与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理念。

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将来培养的对象是教师,他们要到中小学工作,所以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还应当向中小学、幼儿园开放。比如,师范院校要创造条件,积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到中小学去进行业务指导;将中小学优秀的师资引入到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来;宣传一些在基础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邀请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为学生开展讲座等等。这样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锻炼、发展自己的舞台,为自身的实践兴趣、爱好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从而使学生在稳定、传统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开展的社团活动也要围绕着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中心来开展,在社团活动中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有关的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体现三个“融合”

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沃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辅助载体。要凸显师范院校的“高等性、师范性、实践性”的特点,需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个“融合”。

(一)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其根本功能是育人。师范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由于学生年轻、思想纯洁,认知水平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盲目性差,因此,需要通过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进行引导,给予学生正面的熏陶。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一方面体现学校已形成的历史积淀,尊重学校已有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将其放在一个高等教育的背景下研究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其他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科学做法,充分吸收其他高校校园文化的优势,体现大学的一些理念,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校园文化互动,给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以积极的影响。

(二)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教师职业文化之间的融合

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说过,“世界只不过是由面孔组成了”,“每种职业都有不同的面孔,以表示他形成为人们认为的那副样子”[8]。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教师有自身固有的从业标准。如果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接受积极的教师职业文化,必将影响着他对职业的认识、期望和心态。为此,从学生一进校,就有必要在大学生活中融入进更多的教师职业元素,介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未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特征、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生活,在此基础上确立各年级的职业理想,规划将来的职业生活。由于学生早早就接受更多的职业熏陶和默化,因此,有利于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过渡。

(三)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中小学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

要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水平如何,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还需要中小学的参与。比如,可以围绕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来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适时地渗透先进的中小学、幼儿园的管理理念,渗透中小学、幼儿园的文化精髓;也可以介绍中小学、幼儿园的文化,积极开展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一起参与的文化活动,共建实践基地,共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要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贯穿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全过程中来,体现师范院校的特色,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激励、引导功能,造就一批有思想,有创新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房居清,房卉.行业特色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

[2]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3][7]张琦.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原则[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4]安世遨.对话共同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0,(7).

[5]蔡劲松等.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6]吉爱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解读与构建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8][法]拉罗什福科;何怀宏译.道德箴言录[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职业素养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