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通识教育功能

2013-04-29马建青

关键词:概论通识哲学

马建青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渗透和融合在逻辑上是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二者教育目标一致,都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和价值性内在地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契合。要充分激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通识教育功能,应着力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下工夫,真正做到课程设置层次化、课程内容广泛化、教学方法人性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53-03

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爆炸、学科渗透融合的背景下,通识教育成为大势所趋。很多高校开设丰富的通识课程,以此来强化高校的通识教育。就当前的教育条件而言,增加通识课程的数量,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事实上,增加通识课程数量要受制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调配,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就是说利用现有课程教学来实现通识教育功能,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来探讨这门课如何承担并实现通识教育功能。

一、通识教育概念辨析

通识教育,亦称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这个概念自出现以来,备受争议。黄俊杰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在其性质上属于非专业教育,在内容上是一种非功利的基本知识和态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还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构建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这些不同的概念界定反映出人们对通识教育的一些基本共识。

从通识教育的内容来看,通识教育不仅向学生教授知识,而且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的学问。大学教育应该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不仅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不仅包括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作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也包括非功利性的生命教育。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明确指出,通识教育就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并且,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部分学生,或选修一定课程的学生。如果有条件地限制通识教育,那么通识教育的“通”识效用也就很难体现。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所践行的自由教育广为人们称颂。在一定意义上,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相同,它是对人自身的尊重,是对精神自由权利的尊重,是对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旨在通过教育将部分生命的学问内化到学生之中,使其真正成为人。

从通识教育的目的来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作为人,不应是狭隘的、片面的、工具性的存在,而应是总体的、全面的、目的性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不仅需要在某个方面、领域中有所发展,而且应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获得发展。基于这种见解,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完整的人”的培育,更加关注人的生活的、情感的、道德的、理智的全面、和谐、科学发展的教育。美国将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有教养的人。台湾将通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有识见的人、完整的人。在相通的意义上,通识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文明教育或人性教育。从通识教育的目的来看,通识教育遵循的是“人本”理念,此种理念并不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恰恰相反,它是对主体性张扬所产生的人的死亡这一后果的回应,是如实地向人生命的回归。

从通识教育的性质来看,通识教育实现了“教”和“育”的内在统一。传统教育注重专业教育、技术知识教育、功利性教育,认为学生只有具备了某种专业知识,他才能真正在社会中有所为。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传统教育厚“教”而轻“育”,知识传授或灌输是首要的,“无用”真理的渗透成为多余。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当20世纪如此多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古拉格集中营等)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不得不思考传统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是社会的栋梁还是人类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提上日程。与传统教育忽视“育”相对立,通识教育重“育”而非“教”。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没有专业、学科、领域的硬性区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自由的。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的、多样的选择,得到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提供和创造一个平台,让不同个体的潜质充分、自由、自然地实现出来。通识教育更加适合人的生命特征,更加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或隐或显地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非某个人或某种人,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性的呼唤;如果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地践行“教”和“育”的本真含义,那么它就能承担起培育人的任务;如果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地将关于人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他们咀嚼消化、融会贯通,那么知识将大大有助于人心灵的塑造。不管人们对通识教育有多少见解,但使人成为人是通识教育的根本。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与通识教育结合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之所以能够承担起通识教育功能,在大的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在关系有关,在具体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性质有关。

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二者都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一度被定位为“以政治为本”,其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接班人,但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的政治接班人,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上,没有全面发展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合格的社会接班人。如前所述,通识教育也是关于人的教育,其本然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有着同样的理念。第二,二者功能互补。思想政治论教育的主要功能定位是意识形态教育。表面上看,意识形态教育与通识教育是互相排斥的,因为扭曲的意识形态是与真理性的知识是相对立的。实际上,二者是统一的。知识或多或少会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必须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引导;意识形态也必须以知识作为载体,通过知识来实现意识形态的作用。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而且也能间接地促进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反过来,通识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人的人文素养,而且也能够间接地培养人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第三,二者的教育内容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不仅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内容和通识教育中科学内容的渗透,也表现为前者中政治内容和后者中人文内容的渗透,还表现为前者中人文内容和后者中人文内容的渗透。这种看似繁杂的渗透并不会削弱彼此的作用,恰恰相反,它有助于二者作用的发挥。人文为科学提供指引,科学为人文提供把握世界的基础。人文有助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以人文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本质上相互统一的这一事实决定了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也使得发挥概论课教学的通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

具体来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还是性质都适合通识教育的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丰富,涉及哲学、人类学、教育、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多个学科。每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汲取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世界、历史和人类的真理性认识。马克思创立自己理论的初衷就是要人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找到真理,找到人类解放自身的答案。而且,这些内容是用一种每个人都能听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很少有哪一种理论体系能把如此多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以一种清楚明白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知识并不自足,总会受到时代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状况的制约。因此,知识始终是敞开的、相对的、历史的。同样,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真理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它属于人类,属于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提醒人们不应用形而上学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真理。一旦人们这么做,那么真理就会变成教条,教条便会束缚人们的思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给人们的知识不是让人们去记忆的对象,而是一种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一种考察问题的批判性思维。正是依赖于这种不断否定和超越的思维方法,人才不至于深陷于经验的琐碎之中,而能透过经验直达真理。当然,马克思主义所言的真理并非是纯粹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具有价值性的真理,真理和价值始终是紧密不可分的。这种价值与个人的喜好或利益无关,而是关系到人类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内在所具有的批判性和价值性对于唤醒人作为人的超越性大有裨益。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适合于通识教育。

三、激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识教育作用的途径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的方式,比如,对实践教育、课程设置、学科建设、教学方法等的探索。这些探索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和层面进行努力。就概论课而言,教育工作者主要应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上下工夫。

(一)建设以点带面式的大课程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概论课始终是核心、中心点,它的根本地位不能动摇。同时,应在概论课的基础上向外发散,既保证一定的课程宽度,又要实现一定的课程深度,构建起一套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外缘课程一定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能够支撑或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外缘课程主要应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而且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根据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这一事实,可以开设西方哲学简史、政治经济学入门、社会主义发展史、欧洲社会思潮选讲、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等课程。此外,不应忽视综合教育课程的开设。综合教育课程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三大领域,比如,西方思想史、西方文化史、全球通史,等等。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多是如此。由于综合教育课程涉及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学生可学习到许多专业以外的新知识,因此广受学生欢迎;同时,学生在这类课程中可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

(二)教学内容应强化思想史成分

当前,概论课的讲授内容主要以介绍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主。固然,让学生了解、识记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非常重要,但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史、西方哲学史或西方思想史的演变逻辑,很难想象学生能够真正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如果遵照这一深刻见解进行衍生的话,可以说思想就是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思想形态,它是在人类思想史特别是西方人类思想史的语境中获得意义的,同样它也应在思想史的语境中获解。因此,概论课的内容应自觉地突出西方思想史成分。比如,如果不讲授西方哲学史,不讲授哲学的缘起、古希腊哲学的诞生、中世纪哲学的成长、近代哲学发展,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便很难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把蔚为壮观的哲学史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现哲学的多面相,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哲学“爱智慧”的生命活动中,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差异如此之大的各种哲学观点,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当然,思想史内容的选定应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要求来进行,切不可过多讲授思想史,而忽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讲解应配合西方哲学史的梳理,政治经济学的讲授应辅以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讲授应配合马克思之前社会主义学说史的讲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人性化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满堂灌”为主。学生是客体,教师是主体,教学就是知识单向地从教师向学生流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主要的教学方式更加具有不合理性。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看做僵死的对象,因此非常不利于学生自由个性、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如果要充分激活概论课的通识教育功能,就必须改革旧有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的选定,要充分考虑概论课的性质。由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本义是否定和批判,因此该课程的讲授应考虑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提问、回答、反问、回答……在教师和学生平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澄清,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该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因此,该课程的讲授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激活学生思维能动性的同时,要注意用正确思想引导。由于该课程涉及大量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应主动要求学生研读经典,并以某种方式考核学生的研读效果。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应有利于教师“教”,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应人性化,尊重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二者结合的契合点尚需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二者结合起来的具体条件尚需进一步探索。但无论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梁桂麟,刘志山.港澳台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杨叔子,余东.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5]蔡红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实现高校德育工作有机对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猜你喜欢

概论通识哲学
青铜器辨伪概论
菱的哲学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