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有效交流 构建高效课堂

2013-04-29吴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时记学会交流

吴君

课堂交流是学生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评价与反思能力,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互补作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交流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初步估算一下,一节课的教学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知识的建构、思维的碰撞,都是通过教学交流来实现的。

那么,怎样的交流才是有价值、有实效的课堂交流呢?小学第一学段的课堂组织如何开展有效交流呢?就本人多年从事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来看,要使课堂上的交流有效,就必须形成有效交流的共识,共享有效交流的方法,营造交流共进的氛围。

一、形成有效交流的共识

根据我的研究,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学生似听非听,没有自己的思考,别人讲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也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我曾经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有意识地提问学生:“刚才某某讲了什么?”结果十之八九的学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我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话一般是注意听的,而对学生的回答则听得不怎么认真,他所关心的是快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正、误则不怎么关心。

针对这些现状,我努力让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做“三到”:一是要听别人好的地方,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二是要听需要改正的地方,做出正确的修改;三是重复别人的发言,问问自己会说吗。

为了有效落实 “三到”的要求,我还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当一名学生对另外一名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判时,教师及时评价:“你看他真会听别人的回答!别人回答完后,他能准确说出别人的回答哪儿正确,哪儿应该改进。”

经过了较长时间这样的训练,我所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想法,分析其中的对错,发表自己的见解,作出适当的判断。

二、共享有效交流的方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仔细观察,学会表达。例如,教材呈现的情景图,我首先要求学生从情景图中找到数学信息,全班交流。找信息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教学生学会找主要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找问题,搞清楚“问什么”;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描述情景中的条件和问题。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逐步学会从图中找信息,知道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在交流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分析方法,交流过程。这样能进一步对所学知识深化理解,使学生“说理清楚,语言规范”,促进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小强有46张画片,送给小红4张,还有多少张?”我就训练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1)先说题意:“已知小强有46张画片,送给小红4张”,问题是“还有多少张”?(2)分析题意:要求还有多少张,就是从46里去掉4,用减法计算,列式是:46-4=( )。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程度,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地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规范语言,完整交流。一年级的孩子说话爱说半截话,我鼓励孩子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把话说完整,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细节,加以引导:“你的回答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或者说:“请你完整地把问题回答一遍。”比如,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教材安排的是“数一数”这一内容,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从1到10这些数不仅会数还会写了,有些孩子还能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但是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怎样正确说出教材中的数量,对于数量词大部分孩子不会用:一匹马、一架飞机、一个滑梯……于是,在第一节课上,我就规范孩子的语言,让孩子学会完整、正确地表达,促进课堂中有效交流。

三、营造交流共进的氛围

教育呼唤老师为学生创设深入思考的情境,提供互相交流的舞台。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时常使老师更为兴奋,因为一个学生一种方法,两个学生就可以得到两种方法;一人一种思想,两个学生就可以得到两种思想。如果学生能在讨论和交流中,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和优化,数学思维更深刻更全面,那不就是充满智慧的数学学习吗?

多引导。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见解奇特时,我就及时引导:“你的方法真奇特,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好吗?”通过回答感染其他学生,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学会思考,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表达出来,这样为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就有话可说。

多鼓励。开放式课堂交流的根本是让学生已克服传统提问应答时被动接受的心态,冲破思想的束缚,自主意识充分展露,又具有展示自我的信心和愉悦,这时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表达的需要,时时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宽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还有新的想法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挖掘学生不同的见解。

多讨论。教学《24时记时法》一课片段:

师:你比较喜欢哪种记时法?

(喜欢普通记时法的学生与喜欢24时记时法的差不多)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有点不一样,那我们就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种记时法,争取说服不喜欢的同学。行吗?生(齐):行。

生1:我喜欢普通记时法,因为说起来比较顺。

师:怎么顺?

生1:因为是从1、2、3挨着往下数的。数到12点以后再从1点往下数,我觉得顺。

生2:我喜欢24时记时法,因为不用去想上午和下午,这样不容易漏说。

师:你的意思是只要直接说几点就行了?生2点头。

生3:我喜欢普通记时法,因为不用去转化,只要看钟面就行了。

生4:我还是喜欢24时记时法,因为电视上、商场门口都写着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我觉得比写上午几点、下午几点要简单一些。

生5:一天时针正好在钟面上转两圈,就是24小时,所以我觉得24时记时法比较好。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比较喜欢24时记时法,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实广泛,而且表示起来比较简单。那么普通记时法真的用处不大吗?生相视而笑。

师:其实它在我们平时的口语交流中用得很多。比如我们和同学约定星期天去公园玩。那我们一般会这样说:星期天下午2﹕00公园门口见,或者我们常说:早晨8﹕00开始上课,中午11﹕00午餐,下午4﹕00放学等。

生边听边点头。

没有交流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有效交流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精心指导学生共享交流的方法,积极营造互动共进的课堂氛围,就一定能促成学生富有成效的交流,为学生多创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同时,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时记学会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空竹
一只玩具熊的心灵独白——评高源的《一只熊的时记》
《一只熊的时记》创作谈
一只熊的时记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