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思考
2013-04-29刘登幼
刘登幼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关键且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逐步改变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题目、一篇范文”的模式,多媒体正以不同的方式,不同表现手法对作文教学进行加工处理,并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积累写作素材,创设写作情景,引发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灵感,培养学生想象力、观察力,拓宽思维及培养创新精神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提到作文课,教师就想到了多媒体,一遇到学生无材料可写的情况,就开启电脑,这就忽视了积累作文材料最原始、最根本的方法——实地观察法(全封闭教学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多媒体真的能完全以桃代李吗?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课件取代实地观察的原因
1.多媒体的优点多是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主要原因
(1)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明、声音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能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把参与习作当做乐事。
(2)多媒体具有显微镜的功能,它可根据学生实际观察的情况,运用定格、重复、扩缩、慢放、遮盖等多种技术手段,引导学生从整体认知到细致入微的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多媒体具有望远镜的功能,不仅能让学生对包罗万象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耳闻目睹”,还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学生的视野无限延伸,从而使学生达到“身处斗室中,眼观天下事”的境界,增加了学生观察的容量。
2.安全意识的加强是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更是几代人的希望。因此,他们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只要听到安全事故的发生,家长就高度警惕,谈虎色变。况且,近几年,校园安全事故屡屡发生,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多次向学校敲响警钟:“生命诚可贵,安全最重要”“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教师想带领学生去市场、车站、公园、医院、河边等进行实地观察,有关部门和家长首先要询问教师学生带出去会不会发生意外,安全系数有多高。即使是最简单的实地观察,如布置学生回家洗一次碗、做一道菜,很多家长因担心刀会割手,碗会打破,孩子会受伤,从而一并代劳。想让孩子养小动物或者观察别人家的小动物,家长又害怕孩子感染上疾病……因此,很多实践机会只好在叹息中流产。
3.教师图轻松是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主观原因
每个教师都知道,观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资料,可以为日后的作文提供大量的素材。”同时,在观察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世界万物,从而触发写作冲动,捕捉到写作的灵感。但是,要教师组织几十个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实属不易。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精心寻找实地观察的对象。其次,小学生调皮、好动、好奇心强,一旦“飞”出了教室,就是一群野马,难以驾驭。他们往往把老师说的注意事项抛到九霄云外。这时,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又要想方设法管理学生。可想而知,教师多辛苦。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轻松,就放弃了实地观察,而选择了多媒体。
二、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缺陷
1.重此失彼,学生各种感官协调配合缺失
著名学者秦兆基先生说:“观,就是观看;察,就是体察、体验。实际上,人们在‘观外部世界时,是张开了自己全身感觉器官去触及。‘察就是所说的体察和体验,是指心智和感情的作用。”观察事物,要用眼看,用耳听,用手触摸,用鼻子嗅,用嘴尝,还要用脑思考。多媒体虽然能再现生活,但不能满足人的各种感官需求。如写一篇桃花的作文,教师不带学生实地观察桃花,只用多媒体收集桃花的各种图片,学生可以看到群花怒放的情景,含苞欲放的花儿,羞涩带苞的花骨朵儿……这样,学生用眼睛饱览了桃花的色、形、姿。但是,学生想尝桃花花瓣、花蕊的味道,想闻桃花的香味,想摸花枝、花瓣的质感,却不能如愿,更不可能有群花围绕的真实感受。学生只能凭借教师的讲解,或者自己的想象去感悟了。这样,学生对桃花的各种特点就不能了解透彻,写出的文章难免有些失真。时间一长,没有各种感官的配合,学生对观察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学生对观察的方法也会掌握得不全面。
2.天长日久,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能力丧失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就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如果在作文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取代了实地观察,写植物、动物,电脑上有图片;状自然景物,开启电脑,色彩绚丽;描写活动,电脑也可以一一再现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潜意识认为,多媒体万能,写作文有多媒体就万事大吉了。于是,对身边时时可见的景、物、人、事不留心观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值得写的内容擦肩而过。记得一次作文课上,教师借用别班的学生上课。课前聊天,教师询问学生,你们学校最美的地方是哪儿,那里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抓耳挠腮,有的胡言乱语,引起争议……当时,教师疑惑不解,因为前面有一个单元的作文内容,就是校园风景。课后一听学生的讲话,更加惊异:学生说,写这篇文章时,根本没有进行实地观察,老师开启电脑,看着写的。学生还堂而皇之地说:电脑里的图片多的是,还看什么看。可想而知,如果长期下去,学生不会有处处留心,事事留意的习惯,而留心身边事物的能力就会丧失,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屏幕书”。
3.凭屏想象,学生作文真、情、性丢失
“真”,就是真实,“情”,就是真实情感,“性”,就是个性。总之,作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从而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姿,人物形象的各具特色,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需要教师带领、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与他们零距离接触,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写出言之有序、真实感人的文章。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屏幕上看这些情景,不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虽然屏幕上的图画色彩鲜艳,动静结合,声音逼真,可是,学生看了如隔山抓虎,无法体味当时的情景,更没有办法与之产生共鸣,结果写出的文章要么“千人一面”;要么是假话、空话、套话、言不由衷的话。有一次,批阅四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是《母爱》,一叠试卷中,竟有大部分学生写的内容非常接近:妈妈的爱是一阵暖暖的风,天气炎热,睡觉时,我烦躁不安,妈妈拿着蒲扇扇风……明显是不切实际的话。原来,这些学生从小住校,与母亲接触少,加之平时作文多是多媒体放映场景,学生没有留心的习惯,很难想起母亲关心自己的点点滴滴。而作文则是教师从网络下载图片,让学生写的。由此可见,仅凭屏幕去想象,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可能会丢失殆尽。
三、结论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用多媒体完全代替实地观察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又要发挥多媒体独有的功能优势,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开创小学作文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