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教材细读与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2013-04-29华荣平
华荣平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对两套国内发行最广的教材进行了统计,并对各个年级段进行了分析:散文所占比例为40%左右,最多的能占近70%。也就是说,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一个主角。因此考虑到量太多而杂,若要对此类文章进行梳理,无疑是一件难以下手的事,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叙事写人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大类。此报告主要是谈哲理散文,即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类的散文。
一、各年段教材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矛与盾的集合》,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一个故事得出一个启发,一个启发得到一个道理,小故事大道理,适合低中年段的孩子阅读。
到了四年级,就明显提升了理解的深度,不再单单通过一些简短的小故事来揭示道理。比如《母鸡》,此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敬畏。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此类文章在内容与写法的处理上都更有深度,需要对其关键词句细细品读。
而到了五年级,更注重对“物”的细节描写,写法更为细腻。比如《梅花魂》《落花生》《白杨》,课文的前面都做了铺垫,而赞扬的人物品格大都通过语言描写来体现,但是如果没有反复品读,就无法深入感悟其中的道理。就拿《白杨》这篇课文来说,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并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者,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还不忘指导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在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再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
五年级的此类文章教学,不仅要品读语言,感悟道理,还要探究写作方法,渗透写法的教学。至于选编此类文章的意图何在,我想除了学习语言文字之外,就是人文教育。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新课标中还提到“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鉴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语文教学还应渗透“教学生做人,教学生明理”。而此类文章在这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细读方法与教学策略
准确地说,散文的含义很广泛,而最为典型的是“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类型的散文。对于这样一种传统体裁的文章,教学起来确实需要语文教师下一番工夫,尤其我们的教学对象还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
对于这类文章,首先我们应当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魅力,从文中拎出一条“线”,而这条“线”就是我们说的“物”,它也是文章的“骨”。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根“骨”,围绕这根“骨”展开学习。
例如《白杨》一文,在描述了白杨的特点之后写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而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那么,爸爸表明的是什么心意?这又是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呢?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
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其次,还应当读写结合,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在写的过程中,感悟“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这两种写作手法的魅力,学习作者这种叙述方法。我们综观各学段的此类文章都不难发现,在课后总会安排类似于仿写形式的小练笔。因此,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语文。如果说,让我们检验自己对此类文章的感悟,能够写出此类文章难道不是最好的诠释吗?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教化和灌输。王荣生老师在《中小学散文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认为: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连接。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的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在我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唤起儿童对“这一篇”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语言文字的感受,通过对“这一篇”独特的思想内容、作品结构或者语言表达的揣摩和分享,丰富儿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高他们对母语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
散文教学和母语教育的目标一样,是为了“立人”,是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立人”。儿童母语发展的过程,既是他们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精神成长的过程。要给儿童读“真”的散文,培育儿童的“真性情”,让他们有真爱、真情感,让他们具有丰富而真实的感受力,引导他们进行真实而独立的思考,真实而个性的“真表达”。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期望母语教育的明天真实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