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无旁骛 意有痴迷

2013-04-29秦越霞

广西教育·D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苏州市生产力探究

秦越霞

一千多年前,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表明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当记者采访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的政治教师王德明,请他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自己24年的教学生涯时,他微微一笑,引用了韩愈的话:“这些年来,我所做的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应该说所有的教师都在做这三件事,但也许我的做法有所不同。”

发挥高中政治的德育功能

王德明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弊端,他认为,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当前高中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但与高分相比,学生的道德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他说:“‘传道,不是告诉学生要在高考中获胜,不是告诉学生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传道,是要发挥高中政治学科的德育唤醒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烧的就是贪污腐败。这些贪官有‘利就想,有‘钱就图,唯利是图是他们的本性。这些人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有别的痛苦。”在讲授经济学时,王德明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就业观。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但有些青少年并不是为取义而轻生,其自杀的原因是感觉自己活着没有意义。然而文天祥在困境中却仍然对生命充满渴望:‘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在价值观的教学过程中,王德明引经据典,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谈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学生跳出狭隘的自我,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德明连续担任了16年班主任,他常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避免“教化”,注重“感化”,实现“内化”。他班上的小陈同学思维活跃,但在教学中经常乱接话,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考慮到小陈同学的乱接话虽然对教学秩序有一点影响,但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还是非常有益的,因此王德明决定以积极的引导代替武断的批评。在一节复习封建迷信活动知识的课堂中,王德明刚提问“如何正确对待封建迷信活动呢”,小陈同学便脱口而出:“要保护正常的封建迷信活动,反对不正常的封建迷信活动!”这句“脱口秀”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为了稳定学生情绪,保护小陈同学的自尊心,王德明这样评价道:“小陈同学的回答有三个优点:第一,小陈同学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个答案是对已学知识迁移的结果;第二,小陈同学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知道需要对封建迷信活动一分为二地分析;第三,小陈同学很勇敢,敢于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但是也存在缺点,缺点在于思考得不够深刻,应该学会三思而后‘言……虽然小陈同学回答得还不完满,但仍然值得表扬!”紧张不已的小陈同学听后很感激,他课后向王德明反思自己的表现,表示要做一个严谨、稳重的人。从此以后,小陈同学在课堂上勤于思考、积极回答,回答问题严谨了许多。

在学生心目中,王德明不仅是严师,更是“慈父”,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王德明的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大都表现出良好的素质。今年开学时,小刘同学搭公交车来学校,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位孕妇,并劝说一个社会青年把座位让给一位老人,在遭到拒绝甚至威胁“不要多管闲事”后,小刘同学仍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那个社会青年不好意思,把座位让了出来。

追求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授业,不是教师个人的‘一言堂,也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满堂灌;授业,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王德明认为,教师要在“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中,兼顾知识、展示、应试、能力、素质5个方面(王德明将这5个方面简称为“5D”),实现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在讲授规律的含义时,他不是单纯地对规律的含义进行表述,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个概念进行大胆的演绎。

首先,以规律含义为圆心,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于这个含义的讲解,王德明首先让学生划分主谓宾,得出规律本身就是联系,引导学生找出四个定语,让学生明白规律虽然是联系,但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稳定离不开一定条件,这表明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其次,以规律的含义为推手,对教材进行习题化改造。王德明以天气预报切入,让学生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作出较为准确的天气预报,其哲学依据是什么?在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同时,既深化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能力。

最后,与时俱进,播放《美丽中国》纪录片,对教材进行时政热点演绎,引导学生讨论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形式多样的讨论和辩论中,学生提高了知识理解运用能力,升华了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实现了王德明一贯追求的高中政治课堂“5D”效果。

此外,王德明还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例如:要求学生课前自己预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课后自编习题;在上课时故意对教材进行曲解和误读,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辩证思维;与学生一起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等。

2012年10月,苏州市教科院组织开展苏州市高中课改“有效教学”公开研讨课活动,王德明接受邀请,执教高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讲这节课之前,王德明做了充分的学情调查,几度修改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王德明把这节课定位为新授课,对一些琐碎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并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现。他在引入环节用PPT展示苏州本土的所有制企业,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王德明还设置了三个“情景回放,知识拓展”环节。在第一个“情景回放,知识拓展”环节,王德明设置了4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如“苏州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资产在当地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吗?”“自主探究:结合图片信息分析苏州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是什么?”鼓励学生结合探究材料分小组自主探究,并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

听了这节课,江苏省高级教师朱开群评价说:“这节课体现了王老师关注学生、注重探究与运用、将课堂教学习题化的教学特色。”

解开学生心头真正的困惑

“老师,我有疑问!既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的生产力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为什么我们的生产关系要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呢?”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完全落后的吗?”王德明故意和学生“争执”起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低下,但不是所有行业所有领域全部生产力都低下。既存在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也存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学生听了老师的解答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那么,如果生产力滞后或者超前会产生什么后果呢?”看到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王德明回答:“如果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再发达也只会起破坏作用。这就好比脚踏航母,寸步难行。如果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就如三寸金莲,裹足不前。”这样,结合历史、现实以及形象比喻,王德明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

“我曾经被学生问倒过数次,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四次,事后探究总结出《对哲学教学几个疑点的探究》,这篇文章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提到“解惑”,王德明说:“‘解惑,是要真正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开学生心头真实存在的困惑,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拓展和运用知识。”他认为,学习实质是一个“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的反复过程,“学问”是“问”出来的,教师不要害怕学生“有问题”,而要利用问题帮助学生真正领悟知识。

有一次评讲《文化生活》单元考试试卷,在讲到原本预设无需展开的关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选择题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提问:“如果这一题是主观题,我们应当如何解答?”学生们有的陷入思索,有的与同桌讨论起来。看到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脸上显出跃跃欲试的表情,王德明决定放弃原定计划,陪他们“玩”一把,让学生在5个层面的探究中深入掌握知识:

一是题型转化。设计主观变式,要求学生尝试以主观题形式从《文化生活》角度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对此问题进行主观题角度变换思考,不仅提高了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还对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有了较完整的把握。

二是初试探究。从《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哲学探究课题。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两个环节后,逐渐形成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仓廪实”“衣食足”属于社会存在范畴,“知礼节”“知荣辱”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知礼节”“知荣辱”都是由“仓廪实”“衣食足”决定的,并且是对其的反映。因此,上述命题有合理性。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此,还需要关注“知礼节”“知荣辱”对“仓廪实”“衣食足”的反作用。

三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政治生活》角度进行再探究。看见学生缺乏探究目标,王德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的方向:注意从政府职能角度进行思考。

四是辩证思考。设计了一道辨析题:经济增长就是发展。让学生在分析该辨析题的过程中认识到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但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是与时俱进。以党的十八大报告畅想“美丽中国”为材料,让学生明白仅仅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角度探讨和分析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还需要推进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通过以上5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逐个解决问题,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挥。

王德明说,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次,教学的更高境界要求教师使学生在“懂”中产生新的“不懂”,让学生把“不懂”带回家,如此方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王德明就这样孜孜不倦地教学,朝着更高的教学境界迈进。

(人物小档案:王德明,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政治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高中政治学科帶头人、首批高中政治骨干教师。曾荣获苏州市三项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苏州市首届高中政治命题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苏州市生产力探究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