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爱”与“兼爱”的异同

2013-04-29孙玲

群文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兼爱异同仁爱

摘要:儒家和墨家均倡导世人要通过“爱”来对待人事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两者的深刻内涵、异同之处及对其的简要评析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仁爱;兼爱;异同;评析

在先秦诸子时期,思想主张和学派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是墨子开创的墨家。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一、“仁爱”与“兼爱”的深刻内涵

“仁爱”与“兼爱”的思想对于先秦诸子百家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两者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见解。儒家的“仁爱”讲究“爱有差等”,而“亲亲之爱”为之最,因为“亲亲,仁也”,“爱亲”到“爱人”,进而达到“泛爱众”,也就是它的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兼爱”思想,墨子主张的“兼爱”,则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彼犹为己也”。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

二、“仁爱”与“兼爱”的异处

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想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二者差异甚大。首先,儒家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使得其出发点重“私”,进而推己及人,最后达到“泛爱众”;而“兼爱”则是“兼善天下”,注重“公”,即“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其次,“仁爱”是“爱有差等”,它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先满足个人私心的等级爱,要求以对父母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兼爱”则是“爱无差等”,视人若己,爱人利人,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因为墨子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保证。再次,儒家和墨家均重视“义”,但却有极大的差别,例如,在对待爱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二者就呈现出不同之处:儒家认为爱与利基本上是相对立的,因此,倡导人们应以“义”来规范利,进而约束自身的行为,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家则认为爱与利是统一的,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再次,墨家认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衡量人间善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依据,而儒家不仅关注天,更重视人,注重人的修养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本性的研究。

可知,仁爱与兼爱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为爱人之道,它们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三、“仁爱”与“兼爱”的同处

“仁爱”与“兼爱”也有相同之处。一,在对待人的问題以及处理社会关系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在墨子看来,“爱”可以“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显而易见,两家对于“爱”的道德之力过于夸大。二,两种观点都代表着自身阶层的需求。“仁爱”学说的提出与所处的社会状况有极大的联系,当时贵族宗法社会虽然开始衰落,但仍占据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它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而墨家学说所处的环境则发生了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即将取代贵族宗法社会成为统治者,而墨子正是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所以他的学说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人们期望通过平等互爱进而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

四、评价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在承认既定的统治秩序以及阶级身分的前提下所提出的思想,它是为了调节当时的社会矛盾,企图通过这样的思想来建立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这就注定了他们思想的局限性。墨子批评孔子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而墨子则说孔子是“无父也”、是“禽兽也”。实质上,他们所爱的对象和最终理想的境界是没有根本区别的,只是在具体的思想中所呈现出的见解不同而已。

“爱”虽然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但却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过于夸大它,更不能完全依靠它。

当然,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在处理如何对待人事的问题上,以“爱”为出发点对于目前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对于当今这样一个“各扫门前雪”的冷漠的社会,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爱来爱自己以及爱他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参考文献:

[1]胡激.“兼爱”、“仁爱”、“博爱”[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龙婷.仁爱、兼爱:儒墨两家“爱观”之比较[J].理论界,2007(8).

[3]朱传棨.“仁爱”与“兼爱”:两种不同的和谐文化传统[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2).

[4]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孙玲(1988-),女,重庆垫江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美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

猜你喜欢

兼爱异同仁爱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非攻不非战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论墨子“非攻”思想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