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报道策划探析
2013-04-29陶嘉琦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湖北日报和楚天都市报联合推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大型成就性报道特刊《汉水丹心湖北奉献》。以“蓝图篇”、“决策篇”、“胸怀篇”、“奉献篇”、“建设篇”、“福祉篇”六大板块,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缘起与成就、奉献与牺牲。无论从新闻价值还是宣传价值看,这一特刊的成功之举,充分体现了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的魅力。
一.《汉水丹心 湖北奉献》报道策划特色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蔡雯《新闻编辑学》)经济新闻报道策划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时而动,把握最佳时机,进行理性思考,注重人文关怀,突出报道主题。
(一)精心策划选题 把握报道时机
新闻报道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报道时机。时机的选择对新闻策划的成败至关重要。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事关发展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2年4月6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向全世界宣布:中线一期工程进入倒计时,30个月后通水。
湖北日报与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审时夺度,应时而动,在湖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顺利完成之际,联合推出大型特刊。从今年5月份起,两报联合派出10多路记者,分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鄂、陕、豫、冀、津、京六省市,实地踏访了1432公里的工程全线,目睹施工现场,感受移民情怀。于2012年9月18日,推出48个版面的全彩大型成就性特刊《汉水丹心 湖北奉献》,生动记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伟大壮举。正是因为报道时机的准确把握,这份堪称史诗的特刊,在发行当日就引起了热切关注,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报道连贯深入 凸显建设意识
新闻报道的建设意识,体现在办报人时时刻刻站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立场上,采取积极的态度,本着建设的原则,对成功的经验予以科学的总结,使其有推广的意义,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湖北集核心水源区、库区、坝区和主要移民区为一体,《汉水丹心 湖北奉献》特刊以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国生同志的刊首寄语《汉水丹心写精神 一库清水寄深情》开篇,突出了湖北人民自觉服从服务建设大局,舍家为国、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
随后以“蓝图篇”、“决策篇”、“胸怀篇”、“奉献篇”、“建设篇”、“福祉篇”六大板块,层层递进、连贯深入的梳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决策缘起、论证历程、建设现状、建设成就及其伟大意义。从“蓝图篇”再现中国几代领导人对世纪工程的高度重视到“奉献篇”湖北人民万众一心不辱使命、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再到“福祉篇”丹江清水一路向北,惠泽河南、河北,奔腾抵达京津。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湖北奉献”为主线,贯穿于各个板块之中,使整个连版立意鲜明,歌颂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功在当代利在万世,体现了湖北人民的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三)注重以人为本 彰显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既是经济新闻的出发点,又是经济新闻的最终归宿。《汉水丹心 湖北奉献》特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实际,各路记者下基层,深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线,真实记录移民过程中的各种艰辛与感动以及移民在新家丰富多彩的崭新生活。使新闻报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富有人情味。
特刊的“奉献篇”共有13篇报道,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其中,《情动汉水 热血汇入生命之河》记录了湖北南水北调管理局干部职工们工作的艰辛,他们除了“5+2”就是“白加黑”,一周七天都在工作,而且没日没夜;《卷别家园 回望故土离情依依》记录了一幕幕泪别故土的影像,一双双满含不舍的眼睛。郧县87岁的老人赵永娥在迁移前向故土最后一拜,这一拜包含了她对故土浓浓的深情,这一拜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赤子之心 青山忠骨守望故园》追忆了为了移民工作牺牲在一线的移民干部们,为了工作,他们与妻儿几月不见,为了工作,他们不顾病痛奔波一线。英雄们用生命之光照亮移民搬迁的路途。
移民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新村的年轻人喜结连理,移民在安置点受到的贴心安排,移民落地生根、安居乐业、发展致富等等报道,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关心百姓关心的事,说百姓说的话,维护群众的利益,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
二.《汉水丹心 湖北奉献》报道策划思考
《汉水丹心 湖北奉献》特刊报道策划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抓住南水北调重大战略性建设项目进行策划,将传统的重大工程持续多日的连续报道用48个版面集中在一天报道,更加具有冲击力。丰富的图文以及完美的编排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报道策划实践。
(一)整合资源 突出报道主题
特刊的报道突破了传统报道的灌输式和歌颂式的套路,用整合资源的方式进行重大主题报道。对报道形式以及新闻内容等进行整合,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汇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增强报道的可读性,突出报道的主题。
报道形式方面,特刊的六大板块共刊发各类新闻稿件44篇,新闻图片百余幅,两个图片专版,并结合刊首寄语、刊末诗歌等形式,使整个报道庄重而不失文采。
新闻内容方面,特刊的六大板块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个板块又由3—13篇报道组成,每组报道又有若干个篇章,这些报道既独立成章,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报道主题,又与其他报道密切联系,形成统一整体。例如,“蓝图篇”的4组报道,先回顾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视;再采访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各级领导,进一步突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随后从整体上歌颂南水北调工程是治水诗篇、是世界奇迹、是精神丰碑;最后以时间为线索,记录南水北调由宏伟设想到深入论证到开工典礼到全面实施的全过程。整个报道内容连贯、详尽,使读者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没有直接歌颂其丰功伟绩,却使读者内心不禁为之折服,使报道的主题更加深刻。
(二)拓宽视野 把握报道深度
新闻策划要拓宽视野,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发掘具有典型性意义的事实,把握事物的深度与广度。特刊报道既从回顾历史到讲述现实到展望未来,从大局着眼,把握报道的全局性,又通过领导、记者、群众的不同视角,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源起、进展、困难以及成就等等,通过组合式的连续报道,把握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决策篇”的报道《重构水网 滔滔汉水浩浩北歌》,选取决策者之一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作为采访对象,从领导者的视角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挑战、功效及评价等;又如“建设篇”中《江河变奏 二龙探渊穿越黄河》,记者亲临穿黄隧道,进入深76.6米的竖井电梯,感受进入隧道时震惊和阵阵凉意,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记录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点滴,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浩大而高难度的工程,使读者对建设者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精心策划 注重形式创新
1.注重版面整体性
《汉水丹心 湖北奉献》特刊六大板块的各组报道版面设计保持一致。版面顶端为引语部分,中部由大号字体的主标题和大版图片新闻组成,下部为分为几个小单元的文字报道,左侧配有相关知识性介绍及小图片。整个版面设计主次分明,各要素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巧用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既是文字报道的补充,又能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优秀的新闻图片简洁直观、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效率,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图片新闻的作用在“建设篇”中的体现最为明显。第30版“建设篇”开篇就是一副彩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图”,展示中线工程全景及全新各重大工程施工现场图。31至36版分别采用新闻图片配合文字报道,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丹江口大坝、漕河渡槽、穿黄隧洞、PCCP通水管、引江济汉工程以及兴隆水利枢纽建设的原貌。
3.赋予特殊文体
特刊大多采用纪实性的散文体进行报道,而不是常用的消息或通讯的报道文体。如同朋友谈心般对中线工程建设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像讲故事一样展现移民过程中的感动与奉献。这些文稿有诗版的语言,散文的笔调,各版块主标题对仗工整,小标题明确、精炼,含义隽永,很能抓住读者眼球。
三.结语
《汉水丹心 湖北奉献》特别策划站位高远,立意深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感人。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移民故事,一张张动人的移民面孔,使读者对南水北调工程一览无余,并深受震撼和启迪。讴歌了湖北人民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责任担当和赤诚奉献,受到社会各界的盛赞,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优秀作品,无论是从新闻与宣传价值上看,还是从提高报刊影响力上看,湖北日报和楚天都市报联合推出的这一新闻报道策划,都称得上是成功尝试、空前之举。
陶嘉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