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CT低剂量扫描参数的优化研究
2013-04-29庄火金
庄火金
[摘要]目的 研究成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脑CT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 方法 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使用Neuviz Bual双排螺旋CT机,初诊时行管电压120 kV,管电流常规剂量260 mAs。复查时使用120 kV,低剂量组采用140 mAs,100 mAs,80 mAs行全颅脑扫描,并对扫描的图像进行优良率、噪声值评价,比较图像质量。 结果 常规剂量与低剂量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80 mAs低剂量扫描时噪声值为(5.62±0.56)HU,常规剂量噪声值为(3.12±0.26)HU,两种剂量噪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140 mAs、100 mAs、80 mAs与常规剂量扫描序列辐射剂量比较剂量明显降低。低剂量(80 mAs)组完成的患者CT图像仍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复查的患者进行低剂量扫描是可行的。即第1次颅脑CT扫描图像用常规剂量,患者复查可以酌情使用140 mAs、100 mAs、80 mAs。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低剂量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5-135-03
脑出血的CT检查可显示出血的部位、大小,CT檢查对颅内血肿诊疗计划的确定至关重要。颅内血肿患者常需动态多次观察血肿的变化,X线辐射是患者最大负担,如何在保证临床CT检查目的的情况下,降低患者的X线辐射剂量成为放射工作的关注点[1-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37~76岁,平均(51.4±3.6)岁,其中壳核出血26例,丘脑出血5例,大脑半球皮质出血8例,单纯脑室出血5例,小脑出血6例。临床症状多表现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
1.2 检查方法
本组患者分别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扫描。使用可自动显示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weighted CT dose index, CTDIW)和全头颅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 DLP)的NeuvizBual双排螺旋CT机。
扫描方法:患者仰卧,横断轴位扫描,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以听眶上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层厚、层间距10 mm,初诊病例管电流剂量用常规剂量260 mAs,第一、二、三次复查病例分别用140 mAs、100 mAs、80 mAs行全颅脑扫描,260 mAs 用窗位36、窗宽85,140 mAs、100 mAs、80 mAs用窗位42、窗宽110显示并摄片,并与左基底节区进行CT值测量,记录感兴趣区(ROI)的CT值。由两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医师对4组图像进行盲式阅片评价。
1.3 图像质量评价[3]
以常规剂量图像作为基础片。优:无图像伪影,质地较细腻(即噪声值低),颅骨边缘清晰,灰白质对比度好,脑室边缘显示清楚,脑沟显示好,能对病变做出诊断的图像定义;合格:图像伪影少,噪声值较低,显示较清晰,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良:图像介于优与合格之间;不合格:噪声值较大,或者因显示不良而影响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不同扫描参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脑图像质量评价
CT不同扫描参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脑图像见图1~4。采用常规检查组及低剂量组均一次完成检查,对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优良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采用不同参数扫描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脑图像噪声值情况比较
采用80 mAs低剂量扫描时噪声值为(5.62±0.56)HU,常规剂量噪声值为(3.12±0.26)HU,两种剂量噪声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采用不同参数扫描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脑扫描辐射剂量比较
低剂量组140 mAs、100 mAs、80 mAs与常规剂量扫描序列辐射剂量比较剂量明显降低,是常规剂量53.8%、38.4%和30.7%。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在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脑小动脉破裂,血液在脑实质内积聚而形
成血肿[4]。CT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除了直接显示脑内血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及范围外,还可观察其动态变化,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6]。尤其对于急性脑出血,CT当属首选。临床上根据有高血压病史,在活动时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和偏瘫,伴有头痛、呕吐等典型症状、体征以及腰穿虽然可以做出诊断,但准确率一直徘徊在60%~70%,而CT对脑出血的诊断率准确率接近100%[6]。本组病例血肿好发部位为大脑基底节及丘脑,这与豆纹动脉的外侧支-大脑出血动脉和丘脑膝状动脉易破裂有关。脑出血继续出血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存在继续出血[7],因此,CT复查非常必要。
高密度出血病灶与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的天然密度差别,是CT低剂量扫描技术运用的基础。但是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一般都较危重,所以初诊病例尽量选择常规剂量,以便清晰、准确显示血肿,尤其是小血肿。此种患者往往要短时间进行多次复查,第1次复查时应用140 mAs低剂量,高密度的血肿显示清晰,其他一些小病灶也不容易漏掉,第2次复查时,病情一般趋向稳定,选择100 mAs或80 mAs,血肿依然清晰显示,完全满足诊断要求。80 mAs组CT扫描射线剂量仅为常规剂量的30.8%,大大降低因多次复查带来的高扫描辐射剂量。本结果显示,低剂量组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证了诊断要求。
降低照射剂量,必然导致图像噪声值的增加,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下降[1],但是脑出血患者需短时间多次复查CT扫描,所受的累积X线辐射剂量是巨大的。降低CT辐射剂量必要性和迫切性,Naidich等[8]于1990年提出低剂量的概念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管电流来减低辐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要求。如果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复查时管电流降下来,那么患者短时间的累积辐射剂量就会成倍下降,从而减少脑组织辐射损伤。
本研究中管电流从260 mAs降低到80 mAs后,图像颗粒明显增大,即噪声值增加,但幕上各解剖結构之间可以分辨,对于血肿大小、密度显示清晰。而且由于高密度血肿与正常脑实质密度差别较大,图像对比度较好,使低剂量实行成为可能,因为血肿依然能清晰显示,但此患者多为成人,正常脑实质灰白质密度差别较小,mAs太小易漏掉其他再发小病灶,所以最低采用了80 mAs。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初诊使用常规剂量260 mAs,复查患者酌情选择140 mAs、100 mAs、80 mAs,kV不变。但工作中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如果为后颅窝血肿,由于后颅窝骨质较厚、颅骨伪影较多,血肿与脑组织界面模糊,如果采用低剂量可能会影响诊断,后颅窝不建议采用低剂量。
[参考文献]
[1] 刘明娜,王谦,杨新,等.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在CT图像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28(4):357-360.
[2] 殷瑞根,吴树春,王冬青,等.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急腹症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609-612.
[3] 张树清,龚沈初,王天乐,等.兔颅脑低剂量CT 扫描的图像质量评价及辐射防护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15-217.
[4] 钱伟军.低剂量CT 扫描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8-29.
[5] 任庆云,李敬玉,段雪艳,等.降低毫安秒对新生儿头颅CT质量的影响[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277-278.
[6] 袁永泰.CT、MRI、DS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1,8:193.
[7] 吕顽.脑出血继续出血的CT诊断价值研究[J].河北医学,2004,10:1031.
[8] Naidich DP,Marshall CH,Gribbin C,et al.Low-dose CT of the lungs;preliminary obsevations[J].Radiology,1990,175(3):729-731.
(收稿日期:201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