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因情感激发而精彩
2013-04-29韩娟
《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难真正地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摆正语言训练与情感激发的关系。那么,如何做到语言训练和情感激发同步和谐整体推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发挥语言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情感。《课标》中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情感熏陶的基石。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教材,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描写了一个个特定的空间。朱光潜先生说:“思想是要用语言来表达的。”学生通过语言训练,感受艺术形象,接受美的陶冶,体验到蕴含在语言中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发挥语言的魅力,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提升语文素养。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让学生抓住文中对天游峰的描写和观看“天游峰”课件后,学生体会到了天游峰的“高”、“细”、“窄”、“险”,又让学生抓住游客们的表现,引导学生说说“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情景,体验攀登天游峰的不易,从而使学生对天游峰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唤起了学生的情趣,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萌生了想要攀登天游峰的迫切心情和强烈的愿望。如果没有对“天游峰”的感情积淀,学生又怎能体会到“扫路人”的毅力之顽强,品格之伟大呢?正是语言训练的扎实到位,学生才享受了美的教育,也才能感染他们天真纯洁的心灵,激发了他们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情绪。
二、通过语言训练,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学生通过语言的训练,进入了情境,情感得到了升华,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我们发现,大凡特级教师在上课时都能注意及时通过语言训练让学生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和宣泄。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延伸一下,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已被詹天佑那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折服,产生了欲罢不能、欲吐为快的感觉,当随堂检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把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写下来时,学生文思泉涌,笔走如飞,情感的释放,使学生获得了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就是这样的“求知——满足”的平衡感,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无穷的乐趣,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这种快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三、教师要用自己富于诗意的语言引导和感染学生。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将极大地丰富了以至升华了单纯的直观手段与词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了师生共处的忘我的,几乎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渲染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有效策略。如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教师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让浓浓的母爱、甜甜的诗情注满学生心田基础上,提出“作者孙友田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的问题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写作背景:“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一段未完,许多学生已泪流满面。这种情感悄悄的渗入了学生的灵魂,在给文中插图配上一段话的练习时,学生写道:“母爱如和煦的阳光,似清新的春风……”;“母爱像一泓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母爱就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应该说,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这样的情感熏陶教育才是智慧的有效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情感激发应是同步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离开了语言训练,情感激发就失去了着落点;离开了情感激发,语言训练就成为无源之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以情感激发为纽带,让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激发和谐发展,那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的省时而高效,就能切实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韩娟,教师,现居山东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