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提供自由言说的空间

2013-04-29杨丽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尔基言说儿子

孩子具有急切的言说欲望,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词句都会意想不到地脱口而出,让人哑然惊奇,拍手叫绝。言说欲望的实现可以让他们更加乐于去发现,并尽可发挥想象来表达,这对于他们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自由言说的空间,让他们洞察世界的诗意,并用天真、美妙的语言吟哦,让他们自由地阐述人生,为语文课堂点睛。

一.阅读感知,自由言说

文章的思想、情感隐秘幽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去感知,拾取流落到字句间的暗含之意,可以说,“认识”文章的第一步骤便是阅读。但是通过读认识文章、作者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将这种具有个体特殊性的活动升华,将阅读所得到的东西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为例,文章主要叙述了两件事情,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浓浓情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齐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试着概括高尔基和儿子间发生的这两件事情。当然,直接让学生进行齐读过于唐突,在这之前,教师可以现设悬念“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那他给予儿子的父爱就会异于常人吗?高尔基的儿子也只有十岁,在自己父亲的面前他又是如何表现对父亲浓浓情意呢?”面对教师悬念的设置,好奇心会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的阅读方向做了指导。同学们通过读对文章都有了自己的理解,纷纷举手自由发言。通过发言,学生就会形成深刻的记忆,利于他们接下来的学习。

二.从面到点,自由言说

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高处向下俯瞰,只能模糊地了解万物的轮廓,却不能清楚地洞悉本质。对于文章来说更是如此,要从大处着眼,小处深思,由对“面”的解读缩至到对“点”推敲,由对文章的整体阅读过渡到对文章句读的阅读。并在逐字逐句的阅读中挖掘其潜藏的情感、思想的精髓,体会作者笔下的文质。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高尔基与儿子间血浓于水的父子情意。高尔基休养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儿子利用来探望的时间在岛上种下许多花花草草,春风当中,姹紫嫣红的花婀娜地舞着,时不时地还飘来阵阵的芳香,为高尔基带来了许多乐趣。由此,写信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文章的整体结构已明晰,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由面到点,体会作者所展现出的每一个视角。“文章中谁给了谁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给的?文章结尾为什么说‘给比拿愉快?”可以说,文章就像一块多棱镜,角度不同,色彩也会千变万化,所以学生基于个体理解角度的差异而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其自由言说,提升自己精神层面的生命,能够使课堂更多地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儿子的探望让高尔基感受到儿子的关爱,所以探望成了“给”之物,儿子的栽种的花朵也随风浮动阵阵的清香,为高尔基带来了快乐。

三.发挥联想,自由言说

一切知识既是人们在不断的生活中所发现的,又是人们用来充实精神内涵指导行为的规范准则,可以说知识的的产生源头是人生,知识的归属点也是人生,人生类似于一抔土壤,让知识的根脉叶茎扩张生长。而课堂和书本便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囊括着一些知识和人生的真谛。这就是哲人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我们需要有极强的联想力,由渺小的分子,甚至是原子入手看到整个物质。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也是如此,和韩愈有相同文学主张的人几乎涵盖文学领域,“文以载道”也成为大家作文的规范形式,所以落笔处皆能瞥见宇宙及人生毫厘,也能领悟到关于人生旨趣的点滴,这些都是对人生真谛诉说,通过联想,我们也可在字词句当中看到我们的影子。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学而学,而是要追求更高意义的谛听,由人入己,总结经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联想言说的空间,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与人生的一次对接。

如教师在讲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以这个十岁的小男孩来探望修养的父亲,并为之栽种花草为例,鼓励学生说说为父母所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从自身情感出发,真切地领悟到文末“给比拿更让人愉快”这句话的深刻韵味。

自由言说可以让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高涨,在自主理解,揣摩,表达的情况下能拓宽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由书本之死学问去联想人生,将书本的一滴水放进人生广阔的海洋当中,这正是现代教育所呼吁的。

杨丽华,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猜你喜欢

高尔基言说儿子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打儿子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言说他者还是言说自我——从波伏瓦在中国译介中的一场论争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