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因素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2013-04-29林天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情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主体,作文教学愈来愈显示其突出性和重要性。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作文问题不少:矫情充溢,真情流失;套文泛滥,缺乏创新;语言呆板,缺乏生气等等。教师的作文教学乐于从审题、立意、构思、技巧等方面去指导,却漠视学生的真情实感,漠视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因而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封闭式的生活与阅读,作文教学陷入泥淖。因此在日常生活和作文训练中加以情感培养显得刻不容缓。

古今中外的作家对于感情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早已有所论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毛诗序》)巴金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师生谈自己创作的体会时说:“生活靠勇气,写作靠感情。”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如果不是有感而发,文章就难免平淡、苍白,即使有华丽的形式,也难以感人。许多优秀的诗文都是在作者的真情推动之下产生出来的。

什么是情感?情感也称“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人对世上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文章,是作者思想素质、感情素质、思维素质、表达素质的综合体现。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必须靠真挚的情感去体验。

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情感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世界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和源泉。但是,情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激发、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人的认识内容。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被认识的事物必然受情感的影响。如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自然界的风雨花草都是那么多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唱着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读了这些,谁不和作者一样喜爱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呢!有些学生的作文枯燥无味,就是因为认识事物时没有兴趣,缺乏情感。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古人说“言为心声”。好的文章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没有感情就写不出好文章。我们读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丝纷扰,他们就惊诧了!”时,无不为作者的那些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所打动。如果对写的人物缺乏真切情谊,对写的事物无动于衷,对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那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这些情感,必须在日常生活和作文训练中加强培养。

下面本人从几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情感写作的一些尝试。

1.感悟生活,激发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情感美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在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抓住文中动情之处,向学生畅开自己的情感,即兴地动情地叙述母亲二、三事,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在讲到母亲为了照顾我,在冬天睡了一星期的水泥地而落下腰痛的病根时,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来;又从为人母的角度叙讲了对女儿的爱,学生的情感由此被感染、激活,纷纷讲起了自己的母亲,有同学讲着讲着就泣不成声了。然后,请学生当堂写作,就这样一篇篇真情之作显然纸上,平时需要二节课才能完成的作文一节课就完成了,平时才写四五百字的同学一下子写了洋洋三张,并对自己的作文爱不释手,他们这才感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只要情到深处,就会尝到了写作的淋漓之快。当然,在教学中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感受生活,走进生活,积淀情感,拓宽写作。

2.引导实践,培养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实践,认识生活,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问题。例如写一个运动场面的作文,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运动比赛。只有参加,才能对比赛的艰辛有所认识,对比赛成果的甘甜有所体验,失败有所感受,文章的内容才比较真实、充分,而且有真情实感。如果平常没有参加,只能搜索枯肠,最终三言两语去写,就写不出饱含激情的好作文。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生活作文的道路,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病,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正的美、丑、善、恶。才能找到情感的价值,审美的情趣,做人的标准。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选择习作素材,让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习作。组织内容丰富的班队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智力竞赛,问答比赛,辩论会,小记者采访活动,文娱表演活动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动口、动手、动情,去感受、去品味、去吸收,可以释放心灵,体验到课外学习给生活、给写作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从而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

3.肯定成绩,深化情感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起学生的想象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因此,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或此次作文有明显进步,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或只是只言片语,就应该正面肯定作文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情感式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其二,可在学习园地、校园板报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可以是以小组形式集体讨论、交流;可以编著自己的作文集;可以在班报、班刊上发表;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美术,对文章的外观进行图片加工……积极的情感反馈能调动、促进学生一切可以调动的情感因素对写作投入更大的兴趣,对文章进行再加工,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此外,教师可尝试让学生与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相互修改。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育中,要时刻想到这是在培养人,是对人的教育。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作文教育应从情感教育着眼、着手,让学生真正站在人的角度去率性表达,真切说话,言而由衷地砌词造句。如果学生有了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有一个健康多彩的情感世界,那么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缤纷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因此作文教育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敲开学生沉睡的情感心灵。有了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学生就能“观山则情满山,观水则情满水”,可谓“心术既形,兹华乃瞻”。

参考书目:

《写作精要探要》江苏文艺出版社 凌焕心主编

《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张云源、汪潮主编

《张君梅语文教学理念和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 王增昌主编

《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浙大出版社 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

林天飞,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