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3-04-29宋志刚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本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自然的深刻感受,集结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把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一定的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貌,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会使学生产生欣喜的情感。在实现认知教育这一重点的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有力手段。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上好语文课,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和精髓。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灵中情感的火花,及时加以引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从教材方面看,语文是作者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以及对生活的认识的反映,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尽管文本中有侧重于情感表露的文学作品,也有重在记叙、说明事理或论述观点的实用文章,但作者在写作时大都采用了具有情感色彩的艺术手法,使文章具有了强烈的情感性。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占文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文学作品的表现媒介是语言,其内容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作者对于这一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这便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情感性。教材中的情感是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力量,只有在激发情感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才能圆满完成。
其次,从教学方式看,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不同,它不仅面对着具有丰富情感活动的学生,而且要依据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教材。因此必须采用最富情感色彩的教学方式。语文教育的情感性特点,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并决定了语文教育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师生对文章中情感的感受与体验。语文教师若能借助作品艺术形象的力量,以丰富饱满的情感,把课文讲的情趣盎然,使学生悦其耳目,激动心灵,触发其情思,开发其智力,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和持续不断的求知欲。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抓住关键,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一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出课文中创作情感的落脚点,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教材之间产生交互感应,才能产生情感体验。例如教叶圣陶先生的《夜》,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母亲形象,那么这位了不起的母亲对学生感染与教育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学生应在课前深刻理解作者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蘸着心血,蘸着欢乐和辛酸的泪水写成的,蕴含其中的爱与恨、褒与贬、拥护与反对、赞扬与批评等思想,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给学生讲的,这种做法对学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笔者认为,课前教师作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到有关作者传记或内容上、思想上有联系的文章来看,从中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染熏陶,带着崇尚作者思想情怀的热情,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探究《荷塘月色》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就可以如此去做。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惬意后又觉得蝉和青蛙是自由的,而“我却什么也没有”的原因了。
第三,教师的表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有它特殊的功能。朗读者借助有声的语言和动作、表情等,把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从而表露出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使学生能更快地入情入境。这种用朗读传递情感和信息,引起共鸣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成功的表情朗读,能把课文中最美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课文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一般来说,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通过表情朗读引起学生情感,而这种情感就像一个出色的“演员”引导学生进入心领神会的学习境界,从而积极地掌握基础知识,进行读写训练,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总之,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情感教育和认识教育居于同等地位,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精髓。
宋志刚,教师,现居甘肃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