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3-04-29王秋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权威皇帝想象

明代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旧框框,丢掉常规的绳墨,超脱经验的囹圄,不盲从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1.在瑕疵处质疑

有的文章或事物,看起来似没有“问题”,但只要进一步追问下去,就会发现一些不足。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对主题的概括,《教学参考书》上是:“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者的虚伪和愚蠢。”深入理解全文,会发现这样的结论并非最佳。童话中有这么一段:“谁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这样的称赞。”不是明明在讽刺老百姓吗?将皇帝和老百姓相提并论,作为半斤八两的讽刺对象,并不符作品的实质。我们可以从皇帝、大臣、老百姓不敢正视真相,而一个小孩子却一语道破“天机”,联系生活现象,就可提出新认识:要无私无畏,才能正视现实。

2.在可疑处质疑

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学生对“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轼”的意思提出疑问,认为“轼”从“车”,可能就是一种车,曹刿登上车远望齐军,非常合常理。其实可在同一单元《捕蛇者说》后的小短文《苛政猛于虎》(《礼记》)中找到类似的注解:“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中的“式”注释为“通‘轼。这里是扶轼而立的意思,表示很注意。”可见,“轼”确实是“古代车厢前面扶手的横木”。而且“轼的位置较高,登上轼可远望”。《汉语大词典》上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凡轼、衡、轭,皆从轴上受基也。”由此,“轼”的意思得以明晰。

3.在无疑处质疑

一些本似无疑之处,多问个为什么,便于理解,易于巩固。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为什么要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效果?于无疑处设疑,能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新的挑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无疑处质疑,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品悟语文之美,从语言入手,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进入具体的语境,通过涵泳揣摩,触摸藏在词语背面的温度,唤醒学生心底的温度,从而达到语言与精神同构的效果。

4.在矛盾处质疑

有些文章看似有矛盾,其实是作者匠心独具之笔。矛盾处往往是文中蕴涵玄机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矛盾之处,引领学生深入的探究思考,告诉他们这些地方往往是质疑的关键。如《天上的街市》一文,为什么说天空是缥缈的?既然是“缥缈”的,又为什么说“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够”?

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点拨学生,发现微澜,推波助澜,促成学生积极地质疑释疑。

5.在想象中质疑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想象力会使人生充满积极的乐趣和美丽的感受。我们可以利用某些培养想象能力和“言尽而意未尽”的文章设置疑问,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学生想象父亲翻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亲要给儿子买橘子,而不是别的,有什么祝福在里面吗?季羡林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真精神的理解。

6.在权威处质疑

课文注释可以称得上是书中的“小百科”,它是学生和教师阅读理解课文的凭借,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字词解释的权威。它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权威不等于真理。只有敢于不迷信权威,我们的思维才能取得更好的突破。比如《桃花源记》一文,三处出现“外人”,课文注释认为,意思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实际上,单从叙述视角来看,“桃源人”和“渔人”眼中的“外人”肯定是不一样的。再看“遂迷,不复得路”,课文对“遂”的注释是“终于”,它符合语境吗?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秋珍,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猜你喜欢

权威皇帝想象
快乐的想象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古代皇帝的称呼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