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民意调查
2013-04-29研究咨询集团
研究咨询集团
零点指标数据于4月23至25日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宁、唐山、武汉的604位16至70周岁的常住居民进行电话访问。
■七成人相信“微”媒体
芦山发生地震后仅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相关的第一条微博。微信不少公众账号也在第一时间发布有关信息。微博及微信传播信息的高效性在重大灾害中凸显。但随着一些不实信息在微博及微信上的高效传播,如何保障新媒体中信息的真实性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在芦山地震中,微博及微信的利用率及可信度到底如何?调查结果显示:6大城市中,累计有64%的人拥有微博或微信。在这些用户中,近两成(19.6%)主要通过微博或微信关注芦山地震,而对于那些急需了解现状的人,“微”媒体成为“救星”:在有亲友当时身处雅安的用户中,34.5%选择这两类媒体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渠道。
调查还显示:芦山地震发生后,37.5%的微博用户曾发布或转发相关信息,其中以北京人(54.4%)、30岁以下年轻人(43.3%)最为积极。借助于包括微博在内的多种媒体渠道,芦山地震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全国人民的关切。此外,大部分(71.3%)用户认可微博上地震信息的可信度:其中对微博上发布的地震信息“完全不怀疑”的占21.5%,仅18.9%有所怀疑。如何迅速辟谣,对信息“去伪存真”成为保持微媒体正能量的关键。
对部队救灾表现最认可
适逢汶川地震5周年,芦山地震引发全社会关注。零点指标数据电话访问结果显示:10分制下,公众对各方力量在芦山震后救灾表现基本满意(7.78分)。
军队,最可靠。调查显示,公众对军队的救灾表现最为满意(9.39分),从72小时黄金时间救援、排除危险到紧急物资的运送,人民军队在危难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志愿者支援,不添乱。公众对志愿者在震后救灾中的表现有较高评价(9.05分),仅次于军队排在第二位。对于志愿者以何种形式参与救助,公众普遍认为:志愿者要“有组织”的进入灾区(84.3%),而不能个人贸然前往或不受限制地进入灾区。
慈善机构,信任重建仍待时日。芦山地震发生后,公益组织和基金会组织第一时间启动灾害反应机制。但是,“郭美美事件”使中国公益慈善组织泥足深陷:在信任危机的左右之下,公众对于公益组织表现评价不高,尤其是政府背景的基金会,满意度评分仅略高于明星(6.74分),以6.78分排在倒数第二。
■两成市民表示拒捐
芦山地震发生后,社会上掀起了捐款潮。零点指标数据的电话访问显示:芦山地震后,6个城市中,已有37%的城市居民捐过款或物,34%表示打算捐,而有两成(21.7%)居民明确表示并不打算捐款。其中,西宁捐助的比例最高,为55%,拒捐比例最低,仅为12%;而上海居民拒捐的比例最高,达到近3成(29.7%)。在各种捐赠渠道中,排在首位的是“公司/单位组织的募捐”(45.8%)。
对于市民表示拒捐的原因,零点做了进一步调查。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担心捐的钱或物被挪用/私吞/浪费”(33.6%),14.5%表示“捐助灾区的责任应当主要由政府承担”。还有26%的人表示是“捐不起”。其中,北京市民更认为“捐助灾区的责任应当主要由政府承担”
(29.7%),而广州市民更“担心捐的钱或物被挪用/私吞/浪费”(47.8%)。
■八成市民防震不足
芦山地震的发生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地震逃生方面。一般来说,震前预警和震后逃生自救是减少“因震伤害”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于震后自救措施,零点指标数据的电话访问数据显示:52%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6.6%表示“非常了解”,二者比例之和将近六成(58.6%)。其中,表示了解比例最高的是唐山市民,达到63%。
但目前公众防震意识尚显不足。仅有17.1%受访者表示家中会做好防震准备,如常备“灾害应急逃生包”,唐山市民的这一比例再次为6个城市之首,为20%。
对于震前预警,从当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尚处在探索阶段,仅能根据地震带分布等信息进行预警,难以精确预测到时间和方位。但有8.8%的市民仍误认为当前的地震预测技术已经可以精确到时间和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