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系于心 倾力筑和谐
2013-04-29任实
任实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广西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但劳动关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处于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更加繁重。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问题和挑战,广西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加强劳动关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监察机制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开创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新局面。
制度保民生
当前广西劳动关系总体上和谐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劳动纠纷。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引导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方向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近年来,广西在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广西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取得长足进展,但一些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不依法补偿、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滥用劳务派遣等问题还存在。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约束,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的同时促进劳动合同履约质量的提升是当前劳动关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广西持续开展以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目标的“春暖行动”,以招用农民工较多的行业企业为重点,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全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至2012年底,全区各类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2.25%,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9.55%。2012年,全区劳动用工备案现场会在桂林召开,推广了先进经验,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至2012年底,全区实行劳动用工备案的用人单位1.3万家,比上年的4400多家增加近2倍。此外,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用工方式,积极推广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帮助用人单位依法依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内部劳动合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劳动合同有效履行,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制度。企业和职工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双方自主协调集体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劳动关系制度体系的核心。广西以非公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要对象,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促使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企业效益提高逐步增长。
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代表作用、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2012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区总工会、广西企联、区工商联等三方四部门在南宁召开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会议,正式确定吸收自治区工商联为自治区三方会议成员单位,修订了自治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对下一步工作作了部署。全区人社部门作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牵头单位,积极组织协调成员单位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对广西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织“网”促和谐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完善仲裁制度,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广大劳动者织就了一张劳动保护的“安全网”。
强基础,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效。2012年是广西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一年。2012年8月在河池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后,各地乘势而上,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呈现遍地开花的可喜局面。来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通盘考虑,一步到位,一揽子解决了所辖6个县(市、区)仲裁院设立问题。2012年4月,全区14个地级市已全部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地级市建院率达到100% 。至2012年底,全区共有77个县(市、区)设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覆盖率为83%(全区设立仲裁委的县、市、区为93个)。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管理司通报,至2012年底全国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地级市建院率100%,广西是其中之一;广西县(市、区)建院率在全国排名第7位,仲裁院建设大步迈入全国先进行列。至2013年3月,全区已有84个县(市、区)设立了仲裁院(含福绵管理区)。南宁、柳州、梧州、钦州、贵港、玉林、百色、河池、来宾、崇左等10个市实现了本地区仲裁院设立全覆盖。随着新仲裁委员会的整合完成及一大批仲裁院的设立,专职仲裁员编制数量大幅增加,仲裁经费、办案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仲裁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
立规范,提升办案效率和质量。广西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不断改革和完善争议仲裁制度,积极探索快速审结案件新路子,改革庭审方式,优化办案程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及时有效地处理了大批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012年,全区各类调解组织和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5189件,涉及劳动者18406人,涉案金额18649.31万元。其中,案外调解3479件,涉及人数5753人;仲裁立案受理11710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2.6%,涉及劳动者12653人,同比上升12.47%;结案11646件,结案率95.22% 。各地认真做好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仲裁“绿色通道”相关工作,2012年全区立案受理农民工争议案件3745件,涉及农民工4024人。南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了女职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创建了妇女维权品牌。各地仲裁机构畅通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仲裁绿色通道,更好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树立了仲裁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
重调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各市加强对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的指导,指导企业完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探索预防调解劳动争议的新路子。示范企业柳钢2012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1件,成功调解47件,调解成功率为92%,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大中型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已达3596家。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已达669个(占59.8%)。一批劳动争议通过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解决,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柳州市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在推进企业、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玉林市成立了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多部门组建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构建了多部门协作共同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执法维权益
近年来,广西创新劳动监察机制,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着力维护全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收到很好的效果。2012年全区共主动监察用人单位7.92万户,办结劳动保障监察案件6015件,结案率98.3%;参与处理欠薪群体性事件443起;追发劳动者工资待遇4.8亿元,涉及劳动者12万人;其中追发农民工工资待遇3.5亿元,涉及农民工8万人;责令用人单位与25.9万人补签劳动合同;责令1954户单位进行社会保险补登记;责令补缴社会保险费2.03亿元;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44户;责令清退风险抵押金27.77万元。针对重点违法行业和行为,广西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遵守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打击“黑中介”和欠薪行为,督促了《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的贯彻落实,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都在创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如桂林市为有效防范租赁场地经营拖欠工资行为,在餐旅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及其他租用场地设备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工资支付报备制度,防止企业欠薪逃匿、无固定资产拍卖偿付工资的情况,目前市区内参加工资支付报备的租赁企业有2000家,涉及劳动者人数达3万人。柳州市劳动监察与社保稽核中心采取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的联动审查方式开展书审工作,形成人社部门大监察的格局。
此外,广西还以“两网化”为抓手努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基础能力建设。2012年广西初步完成了全区劳动保障监察信息软件的开发,2012年12月5日已经开始试运行;完成了自治区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平台硬件的购置工作,并向部分基层网格配置了网络终端设备。南宁、柳州、桂林、钦州、防城港、玉林、河池七个市推进了“两网化”管理工作,市级覆盖率达50%;兴安等15个县也试点推进,县级覆盖率达20%。建立了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全区聘任协管员约800名。自治区分片区组织了4期大型协管员培训班,并统一制作和发放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证件和标志。推进地区的“两网化”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制定了网格职责、协管员职责、协管员管理、网格巡查、信息采集、信息系统管理、举报违法行为报告、档案管理和保密等制度,并且制作了信息采集本,建立了工作台账。各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南宁市人民政府还在2012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全市劳动保障维权指挥中心的工作目标。防城港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给予协管员补贴至每月工资2000元。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写入党的重要政治报告,赋予了劳动关系、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工作新的任务和要求。民生于心,使命在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让我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策马扬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