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减负”进行到底

2013-04-29欧金昌

广西教育·D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减负教育资源家长

欧金昌

教育部近期启动了以“宣传典型经验、规范办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为主题的义务教育阶段“减负万里行”活动,要求通过自查、抽查等形式,对不规范办学行为予以曝光和问责处理。教育部的集中督查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入学、校外培训、考评体系等多方面内容,重点督查学校将“奥数”与升学挂钩、通过校外培训机构上新课和赶进度等行为。

“减负”话题在近期再度被密集提及,体现了新一届政府解决该问题的决心。但究竟该如何“减负”,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现实情境,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学生负担过重是由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涉及社会观念、用人制度、考评机制等许多方面,是多种因素叠加、层层传递到教育内部,才导致了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可以说,“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形成治理合力,才能有所成效。

首先,必须从根源上改变考评机制。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要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很多地方都在努力探索、创新考评机制,比如有的地方实行了考试等级评价制度,有的地方严禁学校给学生排名次等。这些做法虽有可取之处,但仍未触及“减负”的根本。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不取消,普通学校不能得到明显发展,就近入学的政策不能严格执行,那么,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和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制度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只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尽可能地遏制“重点校”“重点班”,消除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家庭竞争性教育投资之间的矛盾,才能从根源上为“减负”铺平道路。

其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明白,“减负”并非让学生没有任何学业负担。事实上,所谓“学业负担”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如果是学生爱学、乐学,对某些科目或领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那么他即使日日捧着书本,天天算着习题,也不会觉得累。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尊重、保护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同时,建议学校给学生布置有意义的“活动”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例如用项目资金支持学校做好学生的课后服务,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生动、有趣。毕竟,“减负”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放学后看电视、玩游戏,而是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学到有用的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必须引导家长改变旧有的育儿观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晓东指出,从长远看,“减负”需要政府借助体制改革增加学校的类型,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以减轻家长的升学焦虑。因此,建议地方可试点将素质选拔性考试制度,变革为“素质+社会责任”式选拔制度,引导家庭将自利性竞争行为转化为对社会有利的公共行为,不再盲目陷入学生课外补习的误区,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每个孩子的资质、爱好都不相同,他们不是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产品,负责任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抛弃那种太过功利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少关心分数,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承受能力,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比高分更重要。

最后,也请不要忘记,我们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必须给教师“松绑”。目前的教师考评模式,同样是“唯分数论英雄”,教师的荣誉、绩效、福利等实质上在跟所教学生的分数挂钩。教师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势必将这些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布置更多的作业和练习,甚至额外给学生开补习班,使学生的负担日益加重。现实告诉我们,要给学生“减负”,同样必须给教师“松绑”,要对教师实行尽可能多元的科学评价,松开教师身上的层层枷锁,让教师轻松面对校长、社会、家长,引导他们遵循教育规律,不把自身的压力转至学生身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对于教育界来说,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满足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既需要思想智慧,又需要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减负”首当其中,是一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工作,也是一项考量耐心的持久性工作,不管路上遇到多少质疑,碰到多大困难,我们都必须勇敢面对,不折不扣地将“减负”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减负教育资源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