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答问的评价和处理

2013-04-29陈志山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处理语文课堂评价

陈志山

摘要:艺术性的评价和处理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问中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对没能作答的重鼓励和帮助;对错误答问的重疏导和点拨;对正确答问的重肯定和赞扬;对创造性回答的重激励和倡导。

关键词:语文课堂;答问;评价;处理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的整个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发问、答问、评问三个阶段。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周围的很多语文教师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投放在对发问的设计上,而评问这一环节似乎并未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答问的评价和处理,“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进程和效果,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情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答问与评问上取得“双赢”的效果呢?本文试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答问的评价和处理论述如下:

一、对没有作答的评价和处理

1.信任学生,鼓励作答

俗话说:“一两的鼓励胜过一吨的批评”。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教学《海燕》一文,提问前排的一位女同学:“本文中海燕象征了什么?”本想她平时成绩不错,象征手法不久前又刚在《白杨礼赞》中作为重点讲过,她一定能给笔者一个“漂亮”的回答。但出乎意料的是,她站了很久,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旁边的同学都替她急了。笔者一看这“架势”,顿时明白了。于是,笔者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向她投去鼓励的目光,并说了一句:“不要紧张,象征手法我们学过,老师相信你能行”。她这才恢复了信心,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很自然地回答了出来:“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最后博得全班同学一片热烈的掌声。的确,面对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教师唯有鼓励才是最好的办法。

2.化难为易,激发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问题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要指责学生太笨,把责任推给学生。例如,教学《故乡》时,在讲了一段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后,提问一位学生:“这说明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位学生一下子还转不过弯来,有些懵了。笔者便将这个问题简单化,变成三个小问题:

(1)“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

(2)“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

(3)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

问题的难度降低了,激发起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思维也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从这几个小问题中,学生很快领会到问题的用意,稍加思考,便做出正确的答问。由此可见,碰到学生答不出问题,教师不妨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在经过思考后能轻松作答。

二、对错误答问的评价和处理

1.铺设台阶,因势利导

由于学生思维活跃,但不成熟,所以遇疑难时往往把握不准,在答问时难免会出现“擦边”、“出界”,甚至“答非所问”的情况。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所答内容与应答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察学生思维的动向和火候,适时点拨,把思路引向正确,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问题。例如,学习《背影》时,提出“作者为何一反人物肖像描写的常规,不从正面刻画人物,而专写背影呢?”很多学生认为是“朱自清先生写作力求选材角度新颖”。对于这个“擦边球”,可做如下疏导引申:“这个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留下的?”学生就悟出是在“惜别”这个特定环境中父亲留给作者的最后印象。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这个背影仅是车站惜别留给作者的印象吗?”这样,通过铺设台阶、因势利导,使学生悟出这个背影不但是车站送别时父亲留给作者的,而且是父亲进入老年家境惨淡、精神颓唐时的背影。它融入了父亲半生潦倒,饱经风霜的苦涩。这也让学生明确:朱自清不从正面刻画人物,而专写背影,是因为这个“背影”触动他产生惜别之情和怀念之间的基点,是全文体现“父子情深”的焦点描写。

2.搭桥铺路,引向正确

学生答问有时会出现部分正确、部分错误的情况。对于这一类答问,“可先肯定正确的部分,然后想方设法为学生搭桥铺路,引导学生多角度、立体化地思考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迂回曲折,力求较快地接近正确答案。”例如:学习《孔乙已》一文中的“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让学生回答这个句子写出孔乙已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常会答成“贫困潦倒”。此时可以作如下点拨:“既然贫困,就该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走进短衣帮的行列。然而他却不能,不肯脱下这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样一搭桥,学生自然地悟出孔乙已“贫困潦倒却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式——虚荣心十足”的性格。

3.讨论争执,明辨是非

当发现被提问的学生回答片面或错误时,可先了解一下其他学生对该问题的看法,看哪些学生支持该同学的看法,哪些学生持反对或怀疑态度。然后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各自陈述其看法及理由,最后让学生从讨论和争辩中辨明是非,获得正确答案。例如,学习《驿路梨花》一文时,提出“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是解放军,有的学生说是梨花,有的学生说是梨花妹妹,有的学生说小茅屋没有主人。学生各抒己见,争得不亦乐乎。这时,教师可组织意见相同的或相近的同学各推荐一名代表作归纳性发言,阐明本组的观点和理由。这样,在学生之间边思考、边讨论、边辨析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答案也逐步得到明晰,最后意见达成了一致:本文很多人物与小茅屋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系,小屋给了他们温暖,他们又都为小屋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是小屋的匆匆过客,但他们又都是小屋的主人。

三、对正确答问的评价和处理

1.肯定表扬,激励学生

学生的回答若很正确,教师应立即表示肯定,并加以赞扬。此时的评价语言应简洁有力,客观准确。比如,我们可以说:“好”、“真棒”、“你的思路很正确”、“你考虑得很周到”或“你的阐述很明确”、“希望下一次再听到你的精彩发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口头表扬要符合学生答问实际,要求认真、恰当、真心实意,不宜过分夸张。在肯定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通过重复这位学生的正确答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下自己刚才的思路和思维的结果,并能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起到强化和鼓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全班学生明白发言同学的思维过程,欣赏该同学的精彩答问。

2.共同评定,补充完善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时虽基本正确,但还不尽满意。此时,教师不必重复学生的答案,应抓住时机,让全班学生注意听该学生的回答,回答完毕,让全班学生先来评定,进行纠正补充,最后教师作必要的评定与补充。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讲到小说中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提问:“吃牡蛎那一细节时,菲利普被很漂亮的太太的‘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这一描写是否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一学生回答:“这一描写绝非闲笔,而是有意表现菲利普钦羡阔气、风雅,想挤进上流社会的心理状态。”“好!”同学们都为他叫绝,“大家想一想,仅仅是一方面的作用吗?”笔者提醒全班同学一句。于是课堂就热闹开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补充出答案“这一细节描写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它为后文菲利普他们吃牡蛎,遇上于勒,推动整个事故情节的发展作好准备。”通过几个学生的补充,问题的答案就更加完整。这种师生一起评定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启迪思维,激发学习兴奋,深化对教材的理解。

四、对创造性回答的评价和处理

在现实教学中,常常有学生会通过发散思维,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观点,许多学生能提出许多新观点。下面是一篇材料:

世界著名球星马拉多纳说:“告诉孩子们,让他们崇拜有学问的人,不要崇拜我,我只读过小学,只读过小学的人是一头驴子。”在对这篇材料提炼观点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归纳起来有以下八条不同的观点:(1)马拉多纳值得崇拜。(2)人应该谦虚。(3)有学问不是成才的唯一要素。(4)社会应当首先尊重文化。(5)文化对一切人都很重要。(6)不要求全责备,社会需要各种人才。(7)不应该看不起没有文化的人。(8)成了名的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

笔者很高兴学生能给出这么多的看法。当然,八条观点中有些观点不尽合理,有些观点并不适合中学生写作。但这是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值得我们教师为他们喝彩。我们欢迎学生在答问时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是跟自己完全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应给予重视和肯定性的鼓励,让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创造性劳动的快乐。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答问的评价和处理,是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它,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答问情况,分析、思考学习中的失误,调整思路,更好地学习。同时,恰如其分的评价又代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认可程度,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这是答问和评问之间的有益探索,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参考文献:

[1]李国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答问的评价技巧和艺术[J].新课程学习(中),2011(6).

[2]王超.论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技巧[J].中学语文,2011(24).

猜你喜欢

处理语文课堂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视频后期剪辑制作中镜头时长的处理
声乐演唱中艺术与情感的深入处理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