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关注”
2013-04-29曹林
曹林
“关注”最早见于清朝龙启瑞的《致曾涤生侍郎书》:“月初六日专人还,接奉手书,知前件远蒙关注。”古之如此,今之亦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成长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关注与被关注尤为凸显。那么,如何落实新课标,做一个课堂教学的有心人呢?笔者认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一、关注文本特点,落实课标
小学数学课本虽然呈现出不同的版本,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特性,就是都以课标为依据,并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编写教材,注意知识的形成性。
课堂教学不能离开课本这个根。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下来,教师讲了,学生练了,但是学生对课本还是很陌生,其原因正是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没有让学生读通透教材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材的原本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理清教材的脉络,与文本对话。只有实实在在地关注了“读”,落实了课标的要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千米这个数量单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缺乏生活经验的。在教学中,除了引用大量的生活数据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概念,缩短与其距离外,细心的教师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落实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千米,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创设让学生“走千米”“跑千米”的实际情境,将生涩难懂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感觉得到的活生生的魅力数学。
二、关注学习起点,掌握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备课时头脑中要出现各种学生的形象,目的是为教学做出科学预见。”因此,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课堂上教师要以关注的眼光、智慧的大脑,清晰了解课堂学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通过观察、询问、反馈、分析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学情,然后依据学情施以教学,理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认识分数”,在一次县级举办的数学教师说课比赛中,有部分教师就因为不熟悉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在分析教材时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学习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节课主要是认识把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中的一份。有的教师就错误地认为本节课是学生对分数的第一次认识,因而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环节出现偏差。
三、关注教学细节,生成精彩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中有很多细节,教师要善于把握,及时利用这些资源实施教学,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聚萤火为光亮”。
在课堂上会不时产生一些智慧的火花。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教师要抓住时机,充分肯定,适当拓展,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生成,在质疑问难中生成,在思维拓展中生成,使教学获得意料之外的精彩。
如教学三年级“24时记时法”,教师出了这样一道练习:“小慧晚上8:00睡觉,睡眠时间是10个小时,问她第二天是几时起床?”通常有两种解法:(1)晚上8时就是20时,24-20=4(小时),10-4=6(小时);(2)晚上12时-晚上8时=4(小时),10-4=6(小时)。答案就是第二天的6时。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的一种解法很有趣:8+10=18(小时),18-12=6(小时)。仔细一推敲,其实也有道理。这就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适时表扬了这个学生,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关注教学细节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教学中要正视错误,善待错误,赏识错误。在“出错”“容错”“纠错”的过程中抽丝剥茧,让真知灼见展现在阳光下,让错误展现另类魅力;还要关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行为细节,学生或是欣喜,或是困惑,在这转瞬即逝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言语中,教师要敏感把握,及时引导,于细微处做文章,让数学课堂展现无穷的魅力。
四、关注课堂表现,注重取向
德育为先是育人的根本原则。修养是教育的载体,教师泛滥的溢美之词或是有意无意的冷淡,都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多进行正面疏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如我校2012年组织了一次到江苏连云港支教送课的活动,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我校与赣榆塔山小学结成友好互助学校,大家想和那里的同学交流吗?你知道赣榆相对于海安的位置吗?”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寓德于教,融情于课,与新课改的理念结合甚密。
总之,课堂关注是架设师生心灵沟通的空中桥梁,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思维、培养个性的强大催化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内化剂。长此以往,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可见,教学有规律,需要我们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