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儿童视角”
2013-04-29张文兵
张文兵
针对课改初期所出现的过度情境化和生活化的倾向,我们呼唤数学课堂回归数学味,这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追求。“一堂好的数学课,真正打动人心的,还应该是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力量。”张兴华老师的话振聋发聩。于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数学内涵、渗透相关数学思想、彰显课堂数学文化品味,成为当下众多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加强专业进修、研习教材,以求得对于数学本身的深刻理解;我们打磨课堂、革新教学,力图让学生也能获得同样的深刻理解与体验。可是,我们忽略了儿童,忽略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忽略了儿童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失去儿童视角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味渗透,只不过是教师精湛数学功底的独白。怎么让客观、冷峻的数学理性以儿童悦纳的形式融入课堂,寻求数学味与儿童视角的动态平衡,这正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要义。
一、关注经验——儿童最现实的学习起点
成人视野中的事物带有鲜明的成人色彩,从儿童的视角观察周边的物体,即便是再平常的事物,也会有意外的发现。还记得有一次参加招聘面试,课题是《长方体的认识》。教室里除了黑板与粉笔,再也没有其他教具。情急之中,我拿着数学课本走上讲台,新课就从手中的这本书缓缓展开。首先带领学生认识书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与封面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再任意翻一页,亦是如此。合上课本,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无数个这样的长方形叠在起,还是长方形吗?“是长方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课本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随意翻动课本也是最平常不过的动作,其中所蕴含的“面动成体”的转化思想,竟成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引入长方体的有效载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恰当的数学原型,挖掘其中的数学因子,并进行数学化的处理,架构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能为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经历数学的魅力之旅提供最现实的学习起点,这样的课堂引入既散发着浓郁的儿童情趣又弥漫着数学的理性暗香。
二、丰富体验——儿童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学习素材离儿童的生活太远,儿童缺乏相关体验,无法调动儿童积极的认知情感,同时也对学生正确解读数学思想方法造成一定的障碍。例如,教学《正比例意义》时,教材呈现的是关于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一组数据,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一素材过于陌生。虽然汽车已逐渐普及,但生活中接近匀速的现象只有在定速巡航状态下才会出现。对于司机或许这已司空见惯,可儿童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相应的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较为抽象,不便于学生去体会数量之间变与不变的规律,函数思想的渗透也就落空了。于是,我就设计了一组操作实验,在相同量杯中倒入不同数量的水,依次为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200毫升,分别量出水柱的高度依次为2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引导学生观察两组数据的变化规律后,再隐去数据,显示生成的正比例图像(如下图)。
体积
实验操作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为之兴奋的学习活动,在操作中孩子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多样的认知体验,数学思想也伴随着儿童的丰富体验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儿童的生命。
三,快乐游戏——儿童所坚守的精神家园
拼图是五岁的女儿最钟爱的益智游戏,每次看见她将一堆杂乱无章的画片快速地拼成一幅美图时,我不禁惊讶于她的能耐,正所谓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适逢学校正为参赛课《图形的密铺》进行磨课,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小组活动,探索下面哪些图形能够密铺。提供的图形包括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正五边形和圆不能密铺,究其原因,却不能从数学的角度给予合理的解释。怎样引导学生从图形边与角的关系来探究,让课堂洋溢着数学的理性思考呢?我从孩子们常玩的拼图游戏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预案。首先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索任意三角形和梯形能不能无限密铺?学生发现它们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是可以无限密铺的,其间渗透了转化和类推的思想方法。接着组织学生尝试任意四边形是否能无限密铺,学生对这样的拼图游戏很感兴趣,很快就拼出了下面的图形:
观察同一点周围的四个角,学生发现它们来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总和恰好是360度(如图1),而正五边形中三个内角的和比360度少一些(如图2),学生对图形的密铺规律认识就更深刻、更有数学味了。
游戏是数学从成人世界走向儿童世界的使者,游戏也保留着每个人心中固有的童真。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会觉得数学有趣、好玩,数学的理性与冷峻在游戏中也变得更富亲和力。
罗素说:“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本能的压抑。”关切儿童的童趣、童心、童真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育要在儿童身上施加影响,就必须获得儿童认同,做到深入浅出,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展现在儿童面前,这样才能让数学意味与儿童本性和谐共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