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让数学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2013-04-29颜婉莎
颜婉莎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一、应用课堂导入的方法
1.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动听的故事、美丽的图画等,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创设情境是课堂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采用“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孙悟空在花果山准备给小猴子分桃,悟空对其中一只小猴子说:‘我有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可以吗?小猴子摆摆手说:‘不好,分得太少了。悟空又说:‘不然,我拿出18个桃子,平均分给9只小猴,这样总可以了吧?小猴子听了手舞足蹈,大声说好。这时,悟空在一旁也哈哈大笑了起来。你们说,谁更聪明呢?”在这一故事情境的引领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又能自然地引入分数特征的教学。
2.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要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才能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获得发展。例如,教学“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复习之前有关乘法的知识,对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点也和学生做了全面的回顾。通过练习反馈,学生的原有知识被唤醒,新知乘法算式“114×21”的学习便水到渠成了。短短的复习导入,却如此精彩充实,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课堂导入的魅力所在。
3.问题导入,启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师出示题目后问:“谁来说说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注:题中长度单位为分米)有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也有学生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学生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教师连续三个发问,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冲突,引发心中的疑问,明白要进行面积比较,应先探讨如何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才能解决国家土地面积怎么求的问题。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设问导入,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
4.悬念导入,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诱惑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达到情知交融的最佳状态。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设计“你问我答”式的课堂导入,即先出示一个数“456”,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后方能回答。接着教师与学生变换角色,学生说出数后,教师很快便答了出来,学生觉得不可思议,验证后都纷纷问老师用什么办法能快速知道结果。这样巧设悬念,激发了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去。
当然,课堂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关键是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如果课堂教学中只是为导入而导入,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明确课堂导入的原则
1.言简意赅
课堂导入是引子,教师不能夸夸其谈占用大量时间,重点是导入后的教学。所以,上课时教师要力求做到简单,以适合的情境、故事、游戏、问题等方式导入课堂教学。
2.趣味新颖
小学生天性爱玩,对新颖有趣的事物心中充满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再者,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乐学、爱学。因此,课堂导入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3.有的放矢
课堂导入应有针对性,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课堂导入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反而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式,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导入是“源”,教学过程才是“主干”“根本”,教学需要源泉,也需要有根可循、有法可依,而不能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