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城市:生了!活着!
2013-04-29冯仑
冯仑
最近总有人关心立体城市现在建设的怎么样了,我用两个词来回答,如同婴儿诞生落地,首先是 “生了”,接着是“活着”!
有人问:一个这么高、这么密的建筑,到底能不能住人?我认为,这件事大可不必忧虑。城市的密度大概相当于万通现在开发的新城国际加上新央视大楼和国贸三期。在容积率如此大的CBD、央视包括国贸等的建筑群中,大家只会感觉交通有些拥挤,整体来说没什么可怕。例如,新加坡7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600万人,一半多是空的,那么他们每平方公里有2万多人。再如香港1000平方公里地面积,开发了15%,容纳了将近700万人,每平方公里有5万人。所以,立体城市的高密度是正常的,对此大可不必太紧张。
另有一个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是:在立体城市居住那么高,会不会不接地气?现在世界人口接近70亿,过去100年来,城市的历史是向上生长的。“接地气”这是一个农业社会的说法,如同某人感觉“上火”了,这“火”到底是从哪来?都是凭经验感觉。住多少米高叫接地气,我们现在住3楼,难道就比5楼接地气,还是说非得踩着土地才叫接地气呢?如果在20楼做一个花园,里边有土,那么21楼就不接地气了?新加坡最大的联体组屋就是在20楼与1层都是花园, 40楼的人下到20楼散步,20楼的人下到1楼散步,这个建筑物里住了1800百户。你说这是不接地气吗?所以关于接地气这个说法,实际上完全属于经验感觉作祟,没有科学数据和实证依据。。
言归正传,针对构建立体城市,我们着重打造3大重磅优势:
第一是节地模式。只用传统开发七分之一的土地(每1平方公里的传统投资密度为70亿~80亿,现在提高增加到300亿)。如此一来,既节省土地又增加了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城市经济效益。
第二是产业主导。在立体城市里有一个核心产业——医疗健康产业,大概规划为40万~60万平米,其中20万是核心医疗和康复区域,40万平米是延伸区,如果再大一点就是外围服务区。这个医院将整个立体城市办公和居住区域中的诊所联络起来,诊所和大型医院相互连通,然后建立整个立体城的健康网络。我们把这个产业定位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产业。当然立体城市还有商业、物流、教育等公共服务。最近国务院提出“小城镇”概念,就是空间集约、土地集约和人口集约。立体城市现在的模式和规划就极为符合这个新的健康要求,并符合中国国情。
第三是节能环保。在立体城市所控制的范围内,从基础设施到每一户对能源的消耗,我们都会用最新的技术加以改进,水、电、气各项指标比传统发展模式的城市能节省30%~60%的能耗。
我期望开发商在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停下盲目圈地的脚步。开发房地产不一定要买这么多土地,给中国的立体城市化发展贡献一份理性、科学、崭新、积极的能量,这才应该是地产商们的终极目标与成功。当然,这也是我们对城市的承诺,因为我们的宗旨就是让立体城市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