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思维力

2013-04-29丁继凤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靠墙思维力木条

丁继凤

教学再现:

出示习题:王大伯用16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在教学中,我分以下三个层次处理这道习题。

层次一: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师:王大伯用16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很快得出此题的解答方法:围成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即16÷4=4(米),4×4=16(平方米)。

师:王大伯发现,这块菜地的面积还是不够大,怎么办?同学们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终于达成一致意见——靠一面墙围)

层次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师:用16根1米长的木条靠一面墙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地,怎样围面积最大?小组合作,并将结果填在表格当中。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填法,一种杂乱无章,一种有序填写)

师:你认为哪种填法好?为什么?从表格当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总结):靠一面墙围长方形,当长的长度为宽的2倍时,围成的面积最大。

师:靠一面墙围长方形,为什么当长的长度为宽的2倍时,围成的面积最大?(画图证明)

生:靠一面墙围长方形,当长的长度为宽的2倍时,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这样围成的面积最大。

层次三:引申拓展,完善结构

师:如果面积还不够大,怎么办?

生:靠两面墙围。

师:靠两面墙围,墙足够长,怎样围面积最大?

生:围成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师:通过以上三道习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

……

课后反思:

“不要背不动的书包,要带得走的能力。”这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什么是学生可以带得走的数学思维力?我想,肯定不是具体的、零碎的、外显的知识,而是内隐的数学眼光、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思维方式。

一、培养数学眼光,感悟数学思想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上述习题要求学生“帮助王大伯用16根1米长的木条一面靠墙围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菜地”,将现实的情境引进课堂,成为学生数学思考的素材,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的数字游戏,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在数学课堂中,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这道习题要求学生“将结果填写在表格当中”,在填写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填写得杂乱无章、重复或遗漏;有的学生将长方形的长从大到小排列,将长方形的宽从小到大排列,这样填写有序而完整。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有序思考的优点,感悟有序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力。

二、学会数学思考,把握数学本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应该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述习题要求学生“帮助王大伯用16根1米长的木条一面靠墙围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菜地”,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通过具体的操作解决问题,也可能通过画图找到问题的答案。但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上是不够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零散的、浅显的,并没有形成对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感知、抽象,拓展认知结构。于是,我补充了“不靠墙围”以及“靠两面墙围”两种情况,目的在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使学生对于“不靠墙围”“靠一面墙围”“靠两面墙围”这三种情况形成清晰的认识,无论“不靠墙围”或“靠一面墙围”,还是“靠两面墙围”,结论是相同的: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其中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在重点解决“靠一面墙围长方形,怎样围面积最大”这一问题时,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计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我并没有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上,而是提出“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这一问题,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当学生找出规律以后,我还不“满足”,继续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提问:“为什么靠一面墙围,当长方形的长为宽的2倍时,围成的面积最大?”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通过尝试、画图、验证、交流等活动,得出“靠一面墙围,当长方形的长为宽的2倍时,可以分成两个一样的正方形,这样围成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这一探索的过程也将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成为学生“带得走”的数学思维力。

猜你喜欢

靠墙思维力木条
小小的疑问
靠墙静蹲,练大腿护膝盖
靠墙静蹲,练大腿护膝盖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钉铁钉
精巧的孔明锁
我们的体育课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创新思维力
要想睡得香,平躺腿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