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失的精彩

2013-04-29李淑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画图长方形面积

李淑静

在市优质课展示中,我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形成画图的策略意识,感受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内容虽然只有四道题,但每道题都是不同的题型,难度较大,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画图,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因此,课堂上我步步为营,小心地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实施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听课教师都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频频点头,课如小溪般潺潺流淌,一切都很顺利。在教学“想想做做”的第2题后,正当我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时,一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显得异常醒目,一个响亮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教学:“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当听到这一声音时,我的心立刻“咯噔”了一下,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还有其他方法,因为备课时这一题我只考虑到一种解法,而且在试教过程中,学生也只想出了这一种方法。一看时间,离下课还有六分钟,还有一道题没有教学,如果让这位学生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方法,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如果不让他说,可是台下这么多教师都看着,那位学生也正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而兴奋着,不给他发言的机会,他肯定会失望的。是关注教师的“教”,还是关注学生的“学”?在犹豫之中,我向那位学生走去,准备先看一看他的解题方法。可当我走到那里后,他却说:“老师,我只是才有一点想法,没有写下来。”没有看到学生所写的解题过程,也不知道他的想法是否正确,我想:“如果让他讲自己的思路,时间肯定来不及,后面的教学任务肯定完成不了,说不定,他的方法还是错的,还要纠缠一番。”于是,关注教师的“教”战胜了关注学生的“学”。为了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对他说:“还没有写下来呀!这样,下课后跟老师说一说你的方法,好吗?”然后我回到了讲台上,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课顺利结束了,下课后,那位学生拿着他的书来到我的身边,迫不及待地说起他的思路。

题目:右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在本子上画出下图:

解:4×6=24(平方米)

48÷24=2

48×2=96(平方米)

借助于图形,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如下图:

由4×6=24(平方米),算出①号长方形的面积;48÷24=2,求出②号长方形是①号长方形面积的2倍;那么③号长方形也是④号长方形面积的2倍,即48×2=96(平方米)就是要求的③号长方形的面积。

多么好的方法啊,超出了一般人的思维方式。虽然一题多解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且这种方法只有在借助图形的基础上才能想到,才能反映出这些长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却充分体现了画图在解题中的作用,这不正是这节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吗?可是,为了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我却没有让这名学生展示这种方法,错失了生成资源的精彩演绎。

反思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教师对教学的实施都是关注自己的教,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如何诱使学生的回答达到自己的教学需求。课堂教学中,教师步步为营,将学生牵引到自己课前预设的轨道上,虽然表面上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而实质却是在教师指挥棒下的“研究”。倘若课堂里出现了“异声”,教师会发挥自己的权威,将“异声”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的课堂表面看上去很流畅,却错失了焕发生命力的精彩。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才有助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实施教学预案时,教师要及时地把握师生双方互动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即使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自己既定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也是精彩的,因为它是为学生而教。

猜你喜欢

画图长方形面积
我爱长方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用面积求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