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林业:生态与民生双翼齐飞
2013-04-29方锐根
方锐根
临安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三角地区惟一紧临上海、紧靠杭州等大中城市的重点林区市,境内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临安也是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源头、浙北地区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杭嘉湖地区重要的优质水源供给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林业生态建设任务也十分繁重。同时,“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临安,其山多地少的现实又决定了农民致富在山,增收潜力在林。如何协调好这两者关系,是临安林业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临安林业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具有“临安特色、浙江率先、全国领先、国际影响”的山区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实施“综合开发、兴林富民”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开发非木质资源,走出了一条切合临安实际的“生态与产业共兴、绿山与富民双赢”之路,确立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双翼齐飞的发展模式,向世人展示着“鱼与熊掌兼得”的美好前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市域四分之三以上是森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蓄积量突破1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6.55%,空气优良天数334天,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94%以上。林业产业持续壮大。全市拥有“东竹西果”高效商品林基地146万亩,一定规模的林产品加工企业800多家,林业合作组织130多个,2012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2.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4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占40%以上。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全市在建生态公益林129万亩,建有各类森林公园5个,森林旅游景点19处,旅游特色村41个,先后有5个镇街道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3个村被授予生态文明村和园林绿化村,初步形成了以“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林园相映、林路相连”为特色的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景观,以森林产业和森林景观为依托的乡村精品游、生态文化游、农家乐游等等在这里生根、发展、壮大,全市依托森林的旅游年总产值已达9亿元,千余户农户经营农家乐,床位20000多张,年接待游客达120余万人次……林业不仅成为临安生态建设的主体,而且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临安也先后被授予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都、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碳汇林业试验区、履行《国际森林文书》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多措并举优化发展环境
从封山育林、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到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生态名市和“强市、名城、胜地”,再到全面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临安林业依托生态优势,按照“高效、生态、外向”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一是科学规划。根据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一方面,规划建设生态公益林130万亩,在重点界定区内全面落实了封育管护措施;另一方面,科学编制了全市林业产业规划,确定了东部以竹林为主、西部以山核桃为主、南部以用材林为主、北部以森林旅游为主、中部以花卉苗木为主的多样化林业产业发展框架,形成以竹笋、山核桃、香榧等商品林基地为依托,百万亩生态公益林为基础,千余公里通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二是政策引导。先后制定出台了竹笋、山核桃、香榧等林业产业的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7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竹笋、山核桃、香榧等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配套投入740余万元补偿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组织实施了《临安市千里富民林道建设规划》,每年安排250万元补助资金,每年新建标准化林道150公里以上,重点支持山区林业生产道路建设。三是科技支撑。加强与国际示范林组织、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中心、国际竹藤组织、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建立了山核桃省级科创中心、竹产业省级科创中心等林业科技平台,申报实施各类林业科研推广项目21项。积极开展科技人员驻村蹲点服务和“百村示范、万户联动”活动,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四是改革助推。林业要素市场、林权抵押贷款、林权流转、森林保险、林业专业合作社、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等工作相继推开。全市集体林地明晰产权面积达到292.4万亩,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8亿元,有效引导了林业资源要素向现代林业经营主体集聚。五是理念倡导。着眼于文化内涵挖掘和生态知识普及,借助森博会、山核桃文化节、竹笋节等多项文化节庆,搭建森林文化交流平台,培育自然和谐的森林文化,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尚。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林木绿地、古树名木的认建认养活动及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创建。
增绿添彩筑牢生态屏障
层叠起伏的森林,溪水潺潺的青山,粉墙黛瓦的农居……穿行临安,你会如同遨游在绿色海洋。真山、真水、真空气已使临安成为了最适宜人居、最具备“休闲度假”潜力的城市森林氧吧,成为了长三角最具魅力的后花园。按照临安市委、市政府提升打造“碳汇林业、优质水源、都市氧吧和生态产品”四大生态品牌的要求,全市加快了实施森林扩面提质行动,进一步发挥森林资源在宜居城市和绿色家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积极做好 “增绿”文章。大力推进森林通道建设、森林村庄建设、林相改造建设和“四边三化”行动。以高速、省道公路沿线为重点,采取“新造、补植、改造、填充”等措施,大力实施林相改造,逐步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林相结构,达到优化、美化、彩化的森林景观效果。同时,紧密结合美丽乡村行动,深入实施村庄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并大力种植乔木和乡土树种,形成了道路河道乔木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交通沿线村庄绿化美化格局。二是积极做好 “护绿”文章。对境内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最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完全保持其自然状态,实行全面封禁。积极提升我市14个省、县级自然保护小区及5个国家、省、市、县级森林公园的价值,大力保护临安市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国家级、省级、杭州市级生态公益林为建设重点,采取严格保护、积极培育、保育结合、休养生息、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通过公益林管护和景观化改造等经营措施,建成高效、高价值、高质量的公益林分。三是积极做好 “管绿”文章。用三个坚持,确保我市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目标。坚持防好“一把火”,着力提升森林火灾科学防控水平,加快推进规范化村级消防队伍建设,大力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坚决控好“一块地”,认真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绿地,最大限度地减少林地流失;坚决管好“一支笔”,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加强征占用林地审核管理,坚决打击盗伐滥伐林木,违法经营林木加工行为。
加快转型保障林农增收
“东竹西果”染绿了群山,扮美了环境,撑起了农民的腰包。“吃山”,决不是简单的攫取和掠夺,而是更深意义与更高层次上的科学开发和永续利用,是“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 近年来,全市按照“调结构、上档次、创品牌”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全市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林农增收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林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充分挖掘林农增收潜力。改造提升“东竹西果”两大主导产业,实施竹笋、山核桃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推进退化雷竹改造、山核桃生态化经营科技示范区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等实用技术。通过努力,全市竹林面积已发展到100万亩,年产竹笋达20余万吨,2012年,竹产业总产值达31.84亿元,成为“江南最大的菜竹园”。山核桃面积发展到46万亩,年产量达到1万多吨,2012年山核桃产业总产值达到28.4亿元,面积、产量、加工和效益均为全国首位。二是实施新兴产业拓展工程,不断拓宽林农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大香榧种植规模,加快发展香榧产业,截止到2012年底,成立23个香榧合作社,创建19个香榧示范村,全市香榧种植株数已突破100万株,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预计至2020年,全市将形成10万亩的香榧林,2028年,香榧将为临安农民带来6亿元的年产值,成为临安名副其实的第三棵“摇钱树”。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不断丰富种养模式,灵活选择了“林—花—游”、“林—草—禽”、“林—果—草—禽”等多种适宜模式,多元化组合发展。三是实施碳汇林业发展工程,有效培育林农增收亮点。发展碳汇林业,提高森林质量,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促进临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农民不仅可以得到木材收入,还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碳汇收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临安全市有200多万亩山林属于自留山、承包山和流转山,其使用权长期归农户个人所有。森林经营农户将成为该市森林碳汇的重要供给者。近年来,大力实施碳汇林业示范工程,按照“注重源汇量质互补、促进森林碳汇交易、打造低碳富丽临安”的思路,组织编制了碳汇林业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了碳汇林业示范工程,培育碳汇林业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0个。设立了碳汇基金临安专项,募集资金400余万元,并为10个林业碳汇证持有农户编制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计量监测方案。2011年11月1日,在义乌举办的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启动仪式上,我市藻溪镇林业大户袁为人的700多亩毛竹林碳汇林,以每吨约18元的价格,出让了其中约1万吨林业碳汇信用指标。
下一步,临安林业将高举生态、科技大旗,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300万吨以上,林业行业社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争做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共赢的典范。
(责编: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