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现实理解与政策诉求
2013-04-29王一军
王一军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品质。
教育公平是一个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关注点。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教育公平既是教育求真的问题,也是教育致善的问题;从教育法学的角度看,教育公平主要是“权利”与“义务”相称或对等问题,教育公平实质上是对人的基本权力包括生存发展权、教育文化权等的认同和尊重;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教育公平主要是一个教育制度的设计问题,也是一种制度伦理问题,甚至是制度好坏问题;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表现出一定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特点,教育公平是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利益合理分配的结果,是教育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布问题。
一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制度、政策、体系,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所能够提供的大体相当的教育。其中主要包括三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一种保障所有人基本受教育权利的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又称教育的底线公平或教育的起点公平。现代社会负责任的政府必须为每一个公民提供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也即为所属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所有人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如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人都能参加中考、高考等。教育机会公平兼具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两种属性,但主要是一种形式公平。目前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追求的是一种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如普及义务教育就是一种最主要的教育的机会公平。
教育过程公平。是在教育机会公平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实质公平,它要求保障所有人接受大体相当的教育,因此必然要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教育条件保障的公平、教育教学过程和方式的相当性等。通俗地说,教育过程公平不仅要求每个人有学上,而且要上大体相当的学校,接受大体相当的教育。实现教育的过程公平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有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要求每一所学校提供大体相当的教育。教育过程公平,在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已基本实现,而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需要努力的教育公平目标。
教育结果公平。要求在机会和过程公平的基础上提供大体相当的教育结果公平,实现每个人的教育成功。教育结果公平是一种实质公平,既基于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本身也具有更为复杂的内涵,并不能够简单地认为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就一定实现教育结果公平。有的社会学家以低收入人群的子女接受教育后进入更高收入阶层的比例,来衡量教育结果公平的程度;有的教育学者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和发展潜质,教育结果的公平要能够促进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如瑞典教育家胡森就认为,教育结果的公平对应着每个人的自我实现这样一种社会价值。
现代国家的主要政府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本质和要义是公平和公正。推进教育公平,政府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应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是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度的设计者和制订者,也是鼓励、支持全社会参与教育公平建设的重要领导者和协调者。
——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社会进步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社会阶层明显分化,贫富差距开始拉大,进入社会发展的矛盾多发期和矛盾冲突期。人们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开始关注自身的利益,争取自身利益的诉求也明显增强,于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问题就突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公平、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产物,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并将公平正义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来引领和指导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加快普及高等教育的条件下,以教育公平作为重要指标之一来考察教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中的充分体现,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也是教育发展指导思想、战略观念的进一步提升、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我们首先实现教育的底线公平。现阶段我国所能够提供的“教育公平”,只能是初级阶段的教育公平,具有低水平、相对性、过程性等特点,总体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仍将长期存在。认识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迁就现实,而是有利于我们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更好地改变现实和完善现实。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没有利益冲突,关键在于为利益冲突的解决提供底线保障。同理,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够提供绝对的公平,不公平的存在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有底线公平作保障。对于现阶段的教育公平而言,所谓的底线保障就是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首先要确保面广量大的农村义务教育,尤其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费,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实施在城镇就近入学的免费义务教育,使中国的义务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覆盖面最广、包容性最大、个体经济效益最高的教育阶段。经济学家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经济收益所作的比较研究表明,义务教育对改善个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收益最大。因此,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应成为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相匹配的基本教育制度。
——应区别不同类型的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按照教育属于公共服务的属性来划分,起码有四种水平和级别: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半公共服务和非公共服务。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由政府负责,公共财政投入办学,是一种完全性质的公共服务;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大学教育,由政府、社会、家庭多元投入办学,介于准公共服务和半公共服务之间;而各级各类私立学校、民办学校,是非公共财政投入办学,属于一种非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和配置教育资源。我们要区分不同类型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分类要求实现不同程度的教育公平。对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不同的教育公平要求,意味着我们应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都面临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一般来说,教育发展的效率优先是以部分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的,而教育发展的公平优先也必然以部分牺牲效率为代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和公共财政无法对各级各类教育包打天下,要更快、更好地发展教育,就必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办学体制。
——需要在教育发展中动态地实现教育的高位公平。教育公平既是一种理想性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努力实现的过程,它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断达成、不断提高。教育发展与改革是硬道理,它不仅可以为进一步的教育公平提供基础和条件,也为教育公平提供丰富的内涵和最好的成果。我们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民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以实现教育的高位公平。优质教育体系的建立,只能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才能实现。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