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2013-04-29高晓东

理论与现代化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国歌剧国际化发展

高晓东

摘 要: 在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歌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一些优秀的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作品业已呈现于世界舞台,中国歌剧演员的表演水平也受到国际业界的认可和外国观众的喜爱,中国歌剧呈现出了可喜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国歌剧;国际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5-0088-04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歌剧艺术也不例外。歌剧是源于西方的艺术样式,它诞生于意大利,风靡欧美诸国,成为西方世界倍受青睐的音乐戏剧艺术,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西方歌剧在各国传播及本土化的过程中,在保持其审美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和戏剧艺术相融合,使各国的歌剧也都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同样,中国歌剧也是西洋歌剧在中国本土化生根发芽所结出的艺术硕果,其创作也兼具民族特色以及西洋歌剧艺术的审美特色。在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歌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一些优秀的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作品业已呈现于世界舞台,中国歌剧演员的表演水平也受到国际业界的认可和外国观众的喜爱,中国歌剧呈现出了可喜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民族特征与世界特征

歌剧艺术是以音乐为主导的戏剧艺术,音乐创作是一部歌剧成功的基础与关键。中国歌剧自其萌芽始便注重吸取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借鉴西洋歌剧艺术的优长,兼具民族特征与世界特征,随着时代的变革,中国歌剧艺术音乐创作的民族特征与世界特征愈加鲜明。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伴随着西学的大量传入,中国的音乐艺术家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戏曲在紧迫的社会改良与进步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西方戏剧艺术,中国歌剧和中国话剧应运而生。其中,黎锦晖借鉴西方演剧的舞台表现手法,使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了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广受少年儿童和社会各界热烈欢迎的12部儿童歌舞剧,黎锦晖以中西方音乐综合运用的创作开启了中国歌剧发展的序幕。

继黎锦晖之后,上海的歌剧艺术家们进行了一系列歌剧创作实践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诞生了《王昭君》(萧崇素编剧、张曙作曲)、《扬子江暴风雨》(田汉编剧、聂耳作曲)、《西施》(陈大悲编剧、陈歌辛作曲)三部歌剧。这三部作品以传统戏曲、民间歌舞音乐或创作歌曲为基础,运用西方戏剧艺术的对白、重唱、合唱等表现手法,以全新的音乐戏剧形式展现于观众面前。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很多艺术家在租界继续创作映射抗战现实的作品。1939年底拉斐尔剧场上演了蔡冰白编剧、张昊作曲的《上海之歌》,该剧融入了对白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采用了圆舞曲、探戈等轻音乐的体裁,上演后受到了热烈欢迎;1940年上海俄国艺术剧院上演了魏如晦编剧、陈田鹤和钱仁康作曲的《桃花源》,该剧在音乐创作上运用传统的五声音阶以及重唱、合唱等多种西方音乐形式,被当时的观众称为“新型歌舞剧”。

同期,延安的艺术家们也在积极探索着中国歌剧的创作之路。1939年1月,歌剧《军民进行曲》(王震之作词,冼星海作曲)在延安上演。冼星海运用歌剧和交响音乐等多种西方音乐形式,吸收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符合抗战现实的口语化歌词,以及中西乐器混搭组成的乐队伴奏,其独特的样式在当时很受欢迎。

1955年5月首演于北京天桥剧场的歌剧《草原之歌》(任萍编剧、罗宗贤等人作曲)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歌剧。作曲家在藏族民歌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样式与手法,探索“更音乐化的民族歌剧形式”,全剧音乐充满浓郁的藏族风格,又极富时代情感,堪称一部佳作;歌剧《阿依古丽》(海啸编剧,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是在赵沨任中央歌剧院院长期间“在内容上要积极反映时代和人民大众,在形式和体裁上一定要民族化,同时也要借鉴西洋歌剧中成功的经验”的指导思想下创作的。其音乐以大量哈萨克民歌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结构手法,以音乐主题贯穿全曲。该剧于1966年春节在民族文化宫剧院举行首演,观众对这部民族色彩浓郁又充分运用欧洲歌剧表现手法的歌剧表示了极大热情;歌剧《原野》(金湘作曲,万方编剧)中,作曲家借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多种风格技巧以及外国传统和现代的多种技巧进行创作,开创了新的音乐风格,剧中音乐感情浓烈,富于戏剧性;歌剧《张骞》(陈宜、姚宝瑄编剧,张玉龙作曲)1992年10月由陕西省歌舞剧院演出,该剧采用中西技法,力求运用西洋正歌剧手法创造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1995年,辽宁歌剧院创作的歌剧《苍原》(黄伟若、冯柏铭编剧,徐占海、刘辉作曲)首演并引起巨大轰动,好评如潮,“《苍原》是西洋歌剧传入中国以来最优秀的一部力作”,“是西洋歌剧民族化的典范”,“是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苍原》已攀上20世纪90年代(歌剧)艺术的巅峰,它使中国的歌剧事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历程”。[1]该剧于1997年和1998年分别赴香港、澳门演出,许多欧美朋友观后惊叹道,“过去只知道有‘北京歌剧(即京剧),不知道中国竟有这样好的歌剧!”“《苍原》把西洋优秀的歌剧传统和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非常非常新鲜!”[1](145)《苍原》融合西洋歌剧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是一步“努力追求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史诗性的歌剧”;歌剧《白蛇传》中,作曲家周龙将“京剧元素点染在西洋管弦乐的色彩体系中”,使观众在观看该剧时既能听到“普契尼的咏叹调”,又能听到“古朴悠扬的‘中国韵”。[2]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在其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创造具有民族特征和世界特征的歌剧作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更加注重将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洋歌剧创作技法相结合,创造真正走向世界的歌剧作品。

二、中国歌剧在世界舞台的呈现

中国歌剧在萌芽时期便尝试走出国门。1928年5月,黎锦晖带领其创办的我国最早的商业化歌舞表演团体——“中华歌舞团” (“中华歌舞团”成员:黎明晖、徐来、王人美、钱蓁蓁等30余人)到南洋群岛各大中城市演出,“首次揭开中国歌舞艺术展示海外舞台的帷幕,也是中国歌舞商业化演出的开端。”[3]此次巡演遍及南洋群岛20多个大中城市,历时八、九个月,演出引起巨大轰动,受到广泛赞誉。

而中国歌剧真正参与到中外交流是在1951年民族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翟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在德国东柏林上演,此次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

1992年,歌剧《原野》(万方编剧、金湘作曲)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首演并取得巨大成功。当音乐终止,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欢呼,“许多美国观众几乎异口同声地‘Wonderful(太美妙了!)”,[4]美国媒体评价:“歌剧《原野》是震撼西方舞台的第一部中国歌剧,它的诞生与登上世界舞台,是20世纪末叶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歌剧《原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叩响西方音乐殿堂的经典之作。

此外,作曲家刘振球为韩国创作的歌剧《安重根》在汉城演出,首演非常隆重,取得巨大成功。“当时的韩国总统金泳三在安重根侄子的陪同下亲临剧场观看了演出,韩国电视台亦于黄金时段全程直播;首轮演出即达40多场。可以说,歌剧《安重根》在韩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中国”。[5]

1994年,瞿小松为瑞典国民剧院创作的歌剧《俄狄浦斯》与郭文景创作的歌剧《狂人日记》在荷兰艺术节上演。

2003年,温德清创作的室内歌剧《赌命》在日内瓦第九届莫扎特音乐节上首演,并获得成功,当地专家和媒体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剧运用现代技法进行创作,与传统歌剧作品不同,全剧音乐没有调性明确的如歌旋律,声乐部分未占据主导地位。

2005年9月,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刘麟编剧、关峡作曲)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成功首演,演出盛况空前。2008年8月,该剧又上演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当晚掌声雷动,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用掌声和欢呼声表达对这次演出的热爱之情。很多观众表示:“这部歌剧的音乐非常美,是中国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完美结合。”

2006年12月,歌剧《秦始皇》(谭盾、哈金编剧,谭盾作曲)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成功首演。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饰演秦始皇。

2007年7月,郭文景创作的《诗人李白》在美国丹佛市中央城市歌剧院举行首演。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歌剧新闻》将它誉为“具有东方冥想式的歌剧佳作”,而国内甚至有媒体更是断言它“完全有可能成为歌剧世界的经典巨作”。

2008年1月,歌剧《霸王别姬》(王健、萧白编剧,萧白作曲)在美国巡演,该剧分别在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纽约、休斯敦、达拉斯6个城市演出了10场。演出非常成功,观众反映热烈。

2010年2月,歌剧《白蛇传》(瑟瑞斯·林·杰考布斯编剧,周龙作曲)在美国波士顿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作曲家周龙也凭借此剧获得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华人作曲家。

随着中西方歌剧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歌剧艺术逐步走向世界,中国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歌剧演员,他们以超凡的表演活跃于国际舞台,提高了中国歌剧在世界的影响力。

歌剧《原野》在美国首演时,演员由当时活跃于国内外艺术舞台的中国歌唱演员组成,其中叶英饰演金子,张建一饰演焦大星。“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同时指出: “中国艺术家就这样凭着自己真正的艺术实力与西方歌剧艺术家平起平坐,毫不逊色地进入了西方歌剧艺术宫殿,这确实具有‘里程碑意义。”“华盛顿邮报”指出:“它的演出完全称得上具有历史意义”;[4]在歌剧《秦始皇》中饰演王将军、《诗人李白》中饰演李白的是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田浩江。这位驰骋国际舞台二十多年,演出过数百场歌剧的中国人,在亲历中国歌剧展示于世界舞台时难于抑制心中的激动:“我终于要在歌剧里演中国人了!我已经在舞台上演过那么多外国人,实在太想在歌剧中演一个中国人,做梦都在想!这个梦做得太长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梦想成真。你看,一直没有中国人给我演,现在一下子就来了两个!好似冥冥之中得到神助一般变成现实。”[6]

这些中国歌剧蕴含着中国文化元素,由中国的歌剧演员演唱,这些具有国际水平的演出,得到西方观众普遍认可。

三、推动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走向世界

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国际化的“中国歌剧”应当是由中国人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可以用中国汉语唱响世界,扎根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兼具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与西方文化精华,既将两者融合为一体,又具有独立品格,为世界人民所喜爱,长期被全世界歌剧团体争相演绎的歌剧。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中国歌剧作为一种源于西方,兼具中西方文化精华,易被西方国家接纳,又具有中国优势的艺术样式,对于提升国家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歌剧应当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中国魅力,树立新的大国形象。创建真正走向世界,立足世界歌剧艺术之林的中国歌剧,推动中国歌剧国际化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那么,如何推动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呢?

第一,始终坚持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树立开放的民族文化认同取向。发展中国歌剧事业,我们要坚决反对“欧美文化中心”论,坚持中国歌剧独立的文化品格。世界文化由各民族文化集合而成,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 同时,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闭关锁国必然被时代淘汰,我们应当树立开放的民族文化认同取向,采取开放姿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长,创造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歌剧作品。第二,勇于创新,走“多元化”道路。中国歌剧在新的世纪更应当提倡多元化,避免形式单一,吸取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世界特征、时代感的千姿百态的中国歌剧。第三,中国的作曲家们应当创作并积累一定数量的高品质的,能够与世界经典歌剧相比肩,被中外观众所喜爱的中国歌剧作品。第四,注重歌剧表演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歌剧表演艺术水平。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需要精彩的歌剧表演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歌剧演员的表演艺术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部歌剧的成败,建立专业化的歌剧人才队伍,努力提高歌剧表演艺术水平,使之具有世界水平,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在艺术领域前所未有的自由、活跃,追求个性化、创新性的形势下,中国歌剧正在走向国际化。但是,繁荣发展中国歌剧,我们还需要苦练“内功”、开阔视野、勇于创新,创建真正立于世界舞台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歌剧。

参考文献:

[1]《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1920-2000[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44.

[2] 孙桂芸. 中西合璧——中国歌剧国际化的趋势[J]. 黄河之声,2011,(5).

[3]孙继南. 黎锦晖与黎派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31.

[4]李稻川. 歌剧《原野》轰动华府[J]. 歌剧艺术,1992,(3).

[5]钱庆利,刘振球.中韩两版歌剧《安重根》比较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3).

[6]紫茵. 田浩江:“王者”风范“诗人”情怀[J].歌剧,2007,(1).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rend of Chinese Modern Opera

Gao Xiaodong

Abstract: Chinese opera has already gone through nearly a century, after several generations of opera artists unremitting efforts, many excellent Chinese operas with special nationality,have presented on the world stage , Chinese opera actors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international opera artists and been loved by audience abroad. China opera is indica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trend gratifying.

Key word: modern Chinese opera; cosmopolitan;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中国歌剧国际化发展
聚焦港口国际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歌剧在美声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歌剧未来创作的发展前景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