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昆曲头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2013-04-29石贝诺
石贝诺
【摘要】作为昆曲服饰文化中的“点睛之笔”,昆曲人物头饰以其独特性、象征性著称,是昆剧历史演变过程中艺术性与实用性相互结合的产物。笔者通过对昆曲头饰的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昆曲头饰是社会等级背景下大众消费行为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性、文物性、学术性的文化价值。现代服饰设计中,昆曲头饰多见于一些影视或文艺作品中,作为一种审美符号和装饰性元素为大众所熟知。笔者通过实例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行为提倡昆剧头饰元素的创新性运用,藉此积极推进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头饰 大众消费 审美符号 装饰性元素 传统服饰文化
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代,人们最重视的则是对于头部的装饰,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首要”,什么是最能吸引视线的中心。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近五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密的服饰文化系统,并最终与中国传统礼仪和服饰文化融为一体。头饰作为服饰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上,又具有文化和社会的象征意义,后者还因派生出诸多审美意味和精神内涵而颇具研究价值。昆曲头饰进一步完善了昆剧艺术的美感形式,在细节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一、昆曲头饰的风格和内容
头饰作为服饰礼仪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对头饰进行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工艺美创造过程当中,浸染着华夏民族传统的智慧和和谐的审美意趣——含蓄、丰满、充满艺术气息。此外,昆曲保留了“裹巾”这种原为西北民族的帽式,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史,其价值远远超出服饰史本身。此外,它还吸收了宋朝、元朝头饰的一些经典样式,男性头饰多为各式帽、盔或巾;女性头上多着冠(帽),束簪或钗,其上装饰有步摇、钿子、等饰品。
明代男子的巾帽等级分明,上层阶级冬季戴绒帽,夏季用裹巾。平民百姓不得戴巾,只能戴帽子,农民戴斗笠。男性官员的帽式一般为方翅纱帽、圆翅纱帽、尖翅纱帽、相貂等,武将盔帽有夫子盔、霸王盔、虎头盔、狮子盔、荷叶盔、帅盔;平民身份者多戴一种帽体较高、近乎瓜皮似的便帽。“巾”属于上等饰物,官绅、儒商可以佩戴,或是青年书生和未做官的举人,如《牡丹亭》的柳梦梅。常见的有文生巾、解元巾、苦生巾、网巾、必正巾、儒巾、四方平定巾、将巾等。网巾是一种束发的黑色马尾棕编制的网罩,用来裹头;四方平定巾系一种黑色罗纱制成的便帽,外形四四方方故得名,可以随意搭配服式。
昆曲中女子最常用的头饰就是簪和钗。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簪钗装饰以金玉的垂挂装饰,可以插到妇女头上任意部位。簪的材料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玛瑙、琥珀等多种材料制成,常见的形状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钗则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或者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钿是钗的一种,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分为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花是昆曲中女性装饰美化头部的时髦饰品,通常用金、银、玉、贝等做成花朵开状,五彩缤纷,令人炫目;步摇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摇上边附有珠片或流苏,女性在行走时发出清脆的声音。
冠是一种华贵精美的古代女子头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的形象皆有所涉猎,它多与绸带、缎带等组合设计成多层花型,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色彩靓丽新奇,极富装饰性。其中以凤冠最为华丽,以龙凤为主要元素,它采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其上镶满人造珠宝,曲中多为皇宫贵族的后、妃们佩戴。此外,还有珠冠、团冠、九龙冠、平天冠、堂帽、草堂等。乐伎戴明角冠,地位一般的妇人除出嫁等激情活动外不许戴冠。
二、昆曲头饰的特征
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相比,昆曲头饰更为精致、华美,异彩纷呈。昆剧人物头饰在面辅料选择、图案色彩、刺绣工艺、饰物品的选择等方面精益求精,再配以优雅的服饰、精美的妆容、婉转的人物唱腔,头饰造型最终与着装风格保持一致,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状态。曲中人物通过特定的头饰来表现人物身份,配合人物演绎的场景和一些心理行为,在昆曲婉转优美的“一唱三叹”中,头饰摇曳生姿,往往令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和饱满。
昆曲的服饰文化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也是舞台上鲜明的服饰表现广阔的历史图景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昆曲的头饰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兼具人们的审美情趣,并逐渐扩充到蕴合诸多礼仪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当头饰的功利性被升华为艺术形象而具有审美的特性时,概念性的象征符号便出现了。这种概念性的象征符号既包含了民族原始图腾和信仰,又包含了由此发展而来的民族审美独特性。其独特性在于一方面表现出将剧中人物重新创造组合,形成一个自由、浪漫、夸张的意境,另一方面,由于其意象性思维沿袭着古代文化的魅力,表现出一种古典的带有神秘感的审美趣味。昆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的主体(包括唱词、念白、音乐、表演等等)是非物质的。中国戏曲中以昆曲和京剧的服饰最为丰富、严格,皆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要求。昆曲头饰上体现了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在男子头饰和女子的头饰上面都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昆曲头饰还体现了角色的年龄特点和伦常次序(如图1昆剧中的生、旦、净、丑四角)。例如男性在不同年龄段其“英雄结”构造与形状是不一样的。女性的头饰也随其身份、年龄的不同在其一生中要变换好几次,从头饰即可见女性的年龄身份年轻女性生小孩后,要将帕换帽。昆曲头饰兼具夸张、象征、寓意,头饰体现了美与装饰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头上遍插发簪”和“以黑色绒线代替假发”带给人一种庄谐有度、韵味无穷的审美情趣。
三、昆曲头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
昆曲头饰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蕴含其民族的社会特点、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俗特征。折射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昆曲头饰作为曲艺文化的载体,它所潜藏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并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曲剧文化“曲高和寡”,逐渐走向了精英化的小众消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演变过程中要经历一种必然的探索与创新:一种是继承其原有精髓,“老树开新花”——即保留原有的作品内容,包装以更新的形式传播曲艺文化(如青春版《牡丹亭》);另一种是传统元素的创新性应用,“旧貌换新颜”——即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符号或时尚元素来进行再创作,形成批量性的产品或作品,通过媒介来推广传统文化。譬如在旅游景点贩卖文化创意礼品以达到推广传统民俗的目的。
3.1昆曲头饰在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的运用
《牡丹亭》演绎了杜丽娘和柳梦梅典雅、唯美的爱情传奇,被奉为昆曲艺术中的奇葩,在舞台上演绎了近400年。但是随着年代的久远,一些年轻人群对于这门古老的剧目逐渐陌生。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继承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戏剧服饰彰显出个性美的理念,将大量时尚元素融入创作中,服饰尤其是头饰方面追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效果,在视觉和听觉上富有冲击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青春版《牡丹亭》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离不开头饰带来的“点睛”效果。其头饰在保持昆曲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它的样式、质地和装饰性,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如各色绚美的钿花、人造宝石等)使之与演员的服装、舞台动作相协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头饰中的钗子、钿子多用真丝面料,结合现代新型材质,明快靓丽,体现出一种既典雅华丽又温润大气的感觉。与传统昆曲的头饰对比,清版头饰更受年轻人的喜爱,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2)。第二,头饰与剧情的变化相结合,如头饰的装饰物的巧妙变化既丰富了舞台形式语言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把杜丽娘对柳梦梅之间的情愫通过服饰的变化,头饰的变幻展现出来,既大胆多变又端庄含蓄,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第三,青版还特别注重通过头饰形式上的差异来表达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不同角色的人物头饰有不同,同一人物在不同场合中使用的头饰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如戏中十二花神的头饰,以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花,色彩缤纷,打造出姹紫嫣红的百花园,这种富有青春气息的律动正符合现代年轻人群的审美眼光。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给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为经典曲剧的继承与创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作为富有特色的传统物质文化符号,昆曲头饰在历史演变中与科技、文化、大众需求等要素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整合与创新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引领我们传统服饰文化达到一种更新的境界。
3.2昆曲头饰在影视剧服饰中的应用
以电影、电视、互联网、户外媒体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以其独特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与绚丽的影像形式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影视剧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头饰造型和服饰搭配总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力。昆曲头饰继承了昆曲传统服饰“娴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表征特点,在继承和创新中成就了一些影视剧作品中的经典人物造型。
《青蛇》中两位主角的头饰和衣着造型兼具古典和谐之美,其灵感来源于昆曲人物的形象(如图3)。影片注重传统头饰的继承,删减了昆曲头饰中的一些装饰性元素,以黑色的绸缎饰品来取代昆曲女性鬓角,以新型的塑料材质取代钿花,使头饰更为简洁、清丽。设计师结合创作的空间布局和剧本情节,将昆曲中的花旦造型运用到了主角身上,鳞片头,水蛇腰,昆曲唱腔对白,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简洁、端庄的发饰,充满灵性的蛇妖造型上透露出一种脱俗的美感,引得后来同类影片竞相模仿。其中张曼玉扮演的青蛇,借鉴昆曲的妆容,冷色系的眼影口红黑色的唇给人以距离感,卷曲的头发带着些“鬼魅的妖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配合薄纱的服装面料,人物整体造型呈现出水墨画般的美感,如梦如幻。
新版《红楼梦》将剧中的人物造型加入了昆剧头饰的元素,以昆曲头饰的形式之美来衬托红楼梦中人物的角色特征。新版《红楼梦》中人物头饰在表达和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图4)。头饰不仅可以帮助观察者辨别舞台角色,又增强了影视剧的视觉美感。通过角色的定位和发饰的区分,演员可以较为直接的来表达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设计师将其昆曲美学的理解融入了红楼梦中人物角色,注重剧中人物的头饰形制,追求头饰内容与服饰形式的和谐统一。昆曲中,旦角额妆看起来是平的,上面的装饰泡(扣状金属饰品)通常是7-9个,而红楼梦中头饰采用的是5-7个,且额发都用油脂勾勒出立体的曲线,额妆造型的鬓角很独特,改良为曲线发卷以更好显露演员的脸型将戏曲里两边的长发髻。此外,设计师将红楼梦中角色造型大胆留白,与剧集中的深宅寂寥感相辅相承。
在大众传媒和大众消费的环境下,借助于影视剧的传播效应,昆曲头饰元素在影视作品中不断地被发掘和创新,并且不断地融入科技元素、风格多样化,吸收和借鉴了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特征,并且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突破传统而不让传统变质,将各种元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深度的碰撞与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更新鲜的境界,这不失为发展和保护昆曲这一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形式。
四、创新服饰设计案例
头饰集中表现了昆曲所蕴含的古典精神,兼具象征性和写意性。昆曲头饰元素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升华,为服饰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创新元素。通过稳定性和传承性的服饰习俗,体现出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世俗心理,拓展了昆曲头饰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在保持其传统的特点下,昆曲头饰元素的创新和发展正是对昆曲艺术形式的弘扬和传承,它使我们传统的古典艺术历久弥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更迭,昆曲头饰所代表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让位于艺术性和商业价值,其大众审美价值逐渐凸显。人们将头饰元素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融入更多主观创意,并通过大众媒介来博取“注意力”。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意和发展既要保留其精粹部分,又要具有时代感和创造性,做到“有本有末”。这样的传承创作行为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笔者通过对昆曲头饰的资料整理分析和研究发现,昆曲头饰在物质层面上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性”特征,在精神层面上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端庄优雅、温婉柔和的古典气质美。因此,按照设计原则,将昆曲旦角的头饰特征进行抽象化处理,将韵律性的波浪型和人物头像相作为装饰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创作,并最终制作为成衣。
笔者将传统昆曲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探索与传承。系列服装作品为《美人计》(如图5)。美,即为突出中国女性的优雅美,古典气质美;计,乃为设计,谋划之意。题目的名称意为通过有计划的设计和谋划,为具有优雅品味、端庄温和的中国女性设计的流行服饰,希望通过服饰设计能够展示女性内在的温婉、端庄、时尚的气质。系列服装融合现代流行的数码印花、珠绣、贴补等工艺手段,配以层层叠叠的欧根纱,增加服装的梦幻和空灵感,试图“还原”服饰的写意性,使爱美的女性穿着服装之后,可以被他人所“阅读”。
五、结论
头饰是“儒家思想和社会等级下的人们审美行为的产物”。作为服饰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完整地凝聚着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与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折射出了华夏民族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审美心理。本文通过分析昆曲头饰的风格特征,充分挖掘出昆曲头饰所表达的文化表征和美学理念,表达其民族的思想意识及文化内涵,是平安、尚敬、自然崇拜等信念的物化。对于传统元素的创新也离不开古代遗风这一“源头活水”,在探索中继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民俗特色与国际时尚之间的结合点,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流行因素,是昆曲头饰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重新焕发出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经济价值凸显的时代,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仍然不能被忽略:即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应结合当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点,逐步寻求出一条传统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并行不悖的道路。